[发明专利]一种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29207.4 | 申请日: | 2022-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53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 发明(设计)人: | 刘树锋;王晓蕾;罗琳;欧正蜂;郭丽敏;黄永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1/16 | 分类号: | G01N1/16;G01N3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4 | 代理人: | 张旭东 |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供水 水质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包括采样器以及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固定至所述采样器的一侧,所述采样器包括采样筒、分隔机构以及输送机构,所述采样筒包括上下贯通的采样腔,所述分隔机构能够将所述采样腔分割为若干独立的采样室,所述输送机构能够将所述检测器分别连通所述采样室,使所述采样室中的水样输送至所述检测器中;所述采样器的顶部设置有深度尺,所述深度尺的顶部设置有把手。采样器直接插入水中,水样能够按照其原有的分层结构进入采样腔,分隔机构启动对水样分隔处理,避免采样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样混合;采样完成后,直接由输送机构将不同采样室的水送入检测器进行检测,避免转移过程中的水样污染,提高采样检测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水源的清洁对工农业生产、居民身体健康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针对水源的水质采样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都是由采样器和检测器组成,而且采样器和检测器为分体布置,采样器将水样采集完毕后,再将水样转移至实验室中进行水质的检测,转移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水样因晃动而洒出或混合,不能够对不同深度的水样进行分隔保存,水样转移时需要打开采样器而使水样暴露至空气中造成水样的污染等。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质采样检测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活供水水质检测系统,包括采样器以及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固定至所述采样器的一侧,所述采样器包括采样筒、分隔机构以及输送机构,所述采样筒包括上下贯通的采样腔,所述分隔机构能够将所述采样腔分割为若干独立的采样室,所述输送机构能够将所述检测器分别连通所述采样室,使所述采样室中的水样输送至所述检测器中;所述采样器的顶部设置有深度尺,所述深度尺的顶部设置有把手。
通过本方案,采样器直接插入水中,由于采样室的上下贯通,水样能够按照其原有的分层结构进入采样腔,分隔机构启动对水样分隔处理,避免采样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样混合;采样完成后,直接由输送机构将不同采样室的水送入检测器进行检测,无需打开采样室,避免转移过程中的水样污染,提高采样检测的精度。
优选地,所述采样腔为上下开口的贯通腔,所述采样腔的的任意高度横截面一致。
通过本方案,上下开口的且横截面一致能够在采样过程中减小对水流的扰动,进一步降低不同层的水样混合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分隔机构包括驱动器以及若干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均平行排布且设置于所述采样腔的一侧,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分隔板进入或移出所述采样腔;所述分隔板之间的空间为所述采样室。
通过本方案,当采样器插入一定深度的水中后,驱动器的启动能够将分隔板插入采样腔进行分隔,自动化操作能够提高同步性,避免不同步造成的水流扰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器包括驱动电机以及驱动杆,所述分隔板均偏心固定至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驱动杆旋转,以使所述分隔板旋入或旋出所述采样腔。
通过本方案,驱动杆的转动能够带动分隔板同步的转动,提高同步性,而且结构简单,成本更低。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为半圆形,所述采样腔的横截面为与所述半圆形弧度一致的圆的一部分。
通过本方案,半圆形的分隔板能够旋转进入采样腔并始终与采样腔的内壁贴合,保证分隔效果。
优选地,位于所述采样室底部的分隔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所述透水孔与分隔板中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分隔板的中空结构通过软管与输送机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92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