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机器人视觉里程计流式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26233.1 | 申请日: | 202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97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王佳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17 | 分类号: | G06V20/17;G06V10/26;G06T7/73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王松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学习 移动 机器人 视觉 里程计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机器人视觉里程计流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场景的RGB图像和Depth图像,并进行配准;
步骤2:识别场景图像中的动态目标,生成mask掩膜;
步骤3:使用视觉里程计,估计深度相机的位姿;
步骤4:根据深度相机的历史位姿,预测深度相机的当前位姿;
根据步骤3得到的深度相机位姿中距离当前最近的两次位姿,计算深度相机的速度矩阵Velocity,表示为:
Velocity=Tnl=Tnw×Twl
其中,Twl是前一次相机位姿,Tnw是后一次相机位姿,Tnl是相机运动的速度矩阵;
根据速度矩阵Velocity,预测当前的相机位姿Tfw,表示为:
其中,Δt为待预测的图像帧序号与后一次相机位姿Tnw处理的图像帧序号的差值;
步骤5:连续输出深度相机位姿;
步骤6:将系统设置为多线程并行模式;
根据步骤1、步骤4和步骤5,将场景图像输入、深度相机位姿预测以及深度相机位姿的连续输出合并为主线程;
根据步骤2,将语义分割作为一个单独的mask线程;
根据步骤3,将视觉里程计作为一个单独的track线程;
将主线程、mask线程和track线程设置为并行执行,线程之间共享所需信息;
步骤7:对系统进行流式评估;
根据步骤1输入的深度相机真实位姿和输入时间戳,表示为:
其中,gti是输入的深度相机真实位姿,ti是输入时间戳,i是输入帧序号,M是输入帧的数量;
根据步骤5输出的深度相机预测位姿和输出时间戳,表示为:
其中,opj是输出的深度相机预测位姿,sj是输出时间戳,j是输出结果序号,N是输出位姿的数量,且N<M;
对于每一帧输入i,都找到一个输出结果与之对应,使得输入时间戳和输出时间戳满足流式评估的要求,表示为:
其中,μ(i)表示评估的起始帧序号,是与第i帧输入对应的第j个输出结果序号;最终,计算流性能τ表示为:
其中,loss是计算真实位姿和预测位姿的损失函数;表示与第i帧输入对应的输出结果;M是输入帧的数量;
根据评估结果,对视觉导航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开展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定位与路径导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机器人视觉里程计流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首先获取具有相同时间戳的RGB图像、Depth图像以及深度相机位姿的真实值,包括从数据集中获取、使用深度相机采集;
然后,计算RGB图像和Depth图像映射矩阵,对缺失深度值的像素进行填充,得到配准的RGB图像和Depth图像,之后计算深度相机的真实位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机器人视觉里程计流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图像执行像素级语义分割,获得场景中潜在移动目标的一个二进制的mask图像;对图像执行目标检测,获取移动目标的外接矩形框和类别标签;
在语义分割输出的二进制mask掩膜的基础上,结合目标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对于所有矩形框,保持框内部的像素值不变,框外部的像素值赋值为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机器人视觉里程计流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图像执行目标检测,获取移动目标的外接矩形框和类别标签时,将RGB图像输入到目标检测网络中,返回一个l×5的矩阵,其中l是识别的动态目标的数量,矩形的每一行形式化表示为:
[x′,y′,w′,h′,label]
其中,x′,y′是矩形框左上角的坐标,w′,h′是矩形框左上角的宽度和高度,label是类别标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623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沟槽型分裂栅IGBT
- 下一篇:一种双向导通器件疲劳特性测试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