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11312484.4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93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田庆生;梁仕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4/08 | 分类号: | H01T4/08;H01T4/16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刘冠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独立 灭弧腔体 架空 线路 防雷 用灭弧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包括支架连接配件、安装轨道和若干独立灭弧腔体;安装轨道为半圆形轨道,其外侧设有开口槽,内侧与支架连接配件连接;若干独立灭弧腔体滑动安装于安装轨道的开口槽内,独立灭弧腔体与独立灭弧腔体之间通过金属电极连接且可拆卸。该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能够安装于绝缘子上,独立灭弧腔体的数量能够根据架空线路的电压等级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另外每个独立灭弧腔体均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隔热性能,任一独立灭弧腔体损坏时可单独立更换,从而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良好的绝缘性能、抗漏电痕、憎水性、耐气候性、耐紫外老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雷装置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
背景技术
多腔结构避雷装置腔室间隙由多个串联的空气间隙腔室组成,每个空气间隙腔室由包裹在复合外套内的一对金属电极以及电极间的空气间隙构成,并有一个透过复合外套的喷气口遮断雷电流,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20051157.2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带间隙吹弧式配电线路防雷装置。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多腔结构避雷装置用于不同电压等级架空线路,若仅采用一种多腔结构避雷装置,由于其空气间隙腔室的数量是固定的,厂家制作完成后不能再变更其空气间隙腔室数量,因此导致其他电压等级架空线路无法使用。另外,多腔室间隙本体的复合外套在多次吹弧的高温高热作用下易被灼伤,吹弧性能会逐渐变差,影响了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该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能够安装于绝缘子上,独立灭弧腔体的数量能够根据架空线路的电压等级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电压等级架空线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该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包括支架连接配件、安装轨道和若干独立灭弧腔体;所述安装轨道为半圆形轨道,安装轨道的外侧设有配合独立灭弧腔体安装的开口槽,安装轨道的内侧与支架连接配件连接;所述若干独立灭弧腔体滑动安装于安装轨道的开口槽内,独立灭弧腔体与独立灭弧腔体之间通过金属电极连接且可拆卸;该带有独立灭弧腔体的架空线路防雷用灭弧结构通过支架连接配件能够安装于绝缘子上,独立灭弧腔体的数量能够根据架空线路的电压等级进行调整。
进一步,所述独立灭弧腔体包括短间隙灭弧室和喷气室;所述短间隙灭弧室为陶瓷或高分子绝缘材料的长方体结构,其左端面、右端面和上端面均设有孔洞,其下端面为配合圆弧形轨道的圆弧面,三个孔洞之间光滑连通,左端面、右端面上的孔洞能够插入金属电极;所述喷气室为陶瓷或高分子绝缘材料的圆柱体结构,其固定安装于短间隙灭弧室上端面,喷气室上设有贯穿的喷气出口,喷气出口与短间隙灭弧室上端面上的孔洞连通。
进一步,由短间隙灭弧室左端面、右端面上孔洞插入的两个金属电极之间形成空气间隙,空气间隙位于两个金属电极插入端之间。
进一步,短间隙灭弧室左端面、右端面上的孔洞位于以安装轨道为圆心的同心圆上,短间隙灭弧室左端面、右端面上的孔洞在短间隙灭弧室内部贯通;短间隙灭弧室上端面上的孔洞的中心轴线与左端面、右端面的孔洞中心轴线垂直相交,且交点位于左端面、右端面的孔洞中心轴线的中心点;左端面、右端面和上端面的孔洞各自所处平面的中心位置,三孔内部光滑连通。
进一步,所述安装轨道外侧开口槽内设有配合短间隙灭弧室的定位槽,所述短间隙灭弧室的前后端面上设有能够在定位槽内滑动的定位销。
进一步,所述金属电极为高强度金属材料的圆弧形柱体,外表打磨光滑,其两端分别由相邻的两个短间隙灭弧室左端面、右端面上的孔洞插入相邻的两个短间隙灭弧室,其中间处露于两个短间隙灭弧室的外部。
进一步,若干独立灭弧腔体中位于两侧的独立灭弧腔体的外侧连接有空气间隙外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24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检穿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柔性机器人弯管自动化系统及管件弯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