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1051.7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91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高庆丰;周梦月;张雨萌;张艳新;邢瀚;李赞;帅小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54 | 分类号: | B29C65/54;B29C65/48;B29C65/74 |
代理公司: | 苏州言思嘉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5 | 代理人: | 安琳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浆 分离 胶粘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涉及血浆分离膜技术领域,所述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包括下述操作步骤:S1、血浆分离膜的放置;S2、内孔封闭;S3、一次注胶粘合;S4、二次注胶粘合;S5、血浆分离膜固定完成和S6、初始完成品的处理。该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血浆分离膜选择5500‑6500mPa.s粘度的胶粘剂,经过测试5500‑6500mPa.s粘度的胶粘剂不能浸润穿过0.5μm的膜微孔,由此可避免0.5μm及以下孔径的膜微孔受到封堵,且注射针的针头部位插入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之间的缝隙中,且沿该缝隙走向匀速移动,移动过程中均匀注入粘胶剂,使得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之间得以粘接均匀和牢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浆分离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
背景技术
血浆分离膜与血液透析膜类似,是一种微孔型的中空纤维膜,膜壁上有许多微孔,血浆分离膜的膜内表面微孔孔径:大约是0.1-0.6μm,利用不同膜孔径的分离膜可将血液中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出:孔径为0.1μm可清除5500D的物质,0.2pm可清除60000D的物质,0.4μm可清除300万D的物质,0.6μm清除600万D的物质,把血浆分离膜粘结在外壳上需要用到胶粘剂,将胶粘剂涂覆在膜与壳体的两端,经过胶粘剂润湿、流变、扩散、渗透、叠合,然后固化后,保持膜与壳固定直至粘接牢固。
但是,现有的血浆分离膜由于其膜微孔孔径大约是0.1-0.6μm,一般600mPa.s粘度的胶粘剂可以浸润到膜孔内表面把膜内孔堵住,而导致血液不能在膜内孔流动,从而影响或失去分离血液中物质的效果。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出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所述血浆分离膜的注胶粘合方法包括下述操作步骤:
S1、血浆分离膜的放置:
将血浆分离膜整齐放置在壳体中,使得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两者的两端整齐分布;
S2、内孔封闭:
用铝箔或者其他方式,把内孔加热融化,封闭;
S3、一次注胶粘合:
将注射针从血浆分离膜与壳体的一端插入,插入至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之间的缝隙中,再利用注射针将粘胶剂注入至该缝隙中;
S4、二次注胶粘合:
再将注射针从血浆分离膜与壳体的另一端插入,并将粘胶剂注入至该端的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之间的缝隙中;
S5、血浆分离膜固定完成:
等待粘胶剂的胶分子浸润、扩散、固化,使得血浆分离膜与壳体之间完成粘接固定,由此获得初始的完成品;
S6、初始完成品的处理:
取下初始的完成品,切除初始的完成品两端多余固化后的胶以及膜丝,由此获得完成粘接固定后的完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S1步骤中,血浆分离膜的数量择取与壳体内表面积大小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S3、S4步骤中,粘胶剂选用5500-6500mPa.s粘度的胶粘剂。
进一步的,所述S3、S4步骤中,注射针的针头部位呈扁平状且是侧面开设出胶口,出胶口呈长条状。
进一步的,所述针头部位呈扁平状,且针头部位宽度控制在3-5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1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