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光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0680.8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61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彭水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21/20 | 分类号: | G03B21/20;G02B27/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7 | 代理人: | 冷洁;刘畅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合光模组,包括棱镜构件,所述棱镜构件包括有第一棱镜面、第二棱镜面以及第三棱镜面,第一光路从第一棱镜面入射进棱镜构件内部后射向第二棱镜面并被第二棱镜面全反射至第三棱镜面透射而出,第二光路从第二棱镜面入射进棱镜构件内部后从第三棱镜面透射而出以与第一光路合光。本发明所述合光模组利用棱镜构件采用全反射的方式进行合光,可以将相同波长的光进行合光以提升光能量,从而能提升整个光源系统的亮度,结构精简、紧凑,占用体积小,满足小型化发展的需求,适用于投影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光模组。
背景技术
投影光源系统中通常需要用多路光束进行合光,现有的投影光源系统所采用合光结构通常是利用分光片将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合光,或者是利用偏振分光器件将不同偏振态的光进行合光,并且需要设置若干的反射元件与分光片、偏振分光器件配合以进行光路的引导,从而导致投影光源系统的体积较大,难以满足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合光模组,解决目前技术中的投影光源系统所采用的合光结构较复杂,占用体积大,难以满足小型化需求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合光模组,包括棱镜构件,所述棱镜构件包括有第一棱镜面、第二棱镜面以及第三棱镜面,第一光路从第一棱镜面入射进棱镜构件内部后射向第二棱镜面并被第二棱镜面全反射至第三棱镜面透射而出,第二光路从第二棱镜面入射进棱镜构件内部后从第三棱镜面透射而出以与第一光路合光。本发明所述的合光模组利用棱镜构件进行合光,采用全反射的方式能进行各种类型的合光,沿第一光路传播的光和沿第二光路传播的光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具体的,沿第一光路传播的光和沿第二光路传播的光可以是不同波长的光,也可以是不同偏振态的光,还可以是相同波长相同偏振态的光,换言之,本发明所述的合光模组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合光,也可以将不同偏振态的光进行合光,还可以将相同波长相同偏振态的光进行合光以提升光能量,结构精简、紧凑,占用体积小,满足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路在第三棱镜面上出射位置的光斑与第二光路在第三棱镜面上出射位置的光斑重合或部分重合,使得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的出光更加集中,有利于充分聚焦收光,提高合光效果,提升整体出光亮度,也有利于减小聚焦收光器件的尺寸,减小光源系统的体积,提高集成度。
进一步的,第三棱镜面的出射光路、第一光路射向第一棱镜面的光路以及第二光路射向第二棱镜面的光路中至少一者设置所述有聚焦收光镜片组件,第一光路在第三棱镜面的出射方向与第二光路在第三棱镜面的出射方向存在角度差,为了提高合光效果以及提升整体出光亮度,利用聚焦收光镜片组件对第一光路的出光和第二光路的出光进行充分收光。
进一步的,所述聚焦收光镜片组件粘接在第一棱镜面、第二棱镜面以及第三棱镜面至少其中一者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一棱镜面、第二棱镜面以及第三棱镜面至少一者的表面加工出凸面镜片形状以构成所述聚焦收光镜片组件,提高集成度,减小占用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棱镜面上集成有波长转换层,沿第一光路传播的光和沿第二光路传播的光中至少有一者为激发光,将合光组件与波长转换组件集成为一体,在合光的同时也进行波长转换,激发光照射波长转换层而产生辐射荧光,辐射荧光直接合光进入到后续光路中,提高集成度,减小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波长转换层的出光面还设置有扩散层,更进一步的提高了集成度,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能够对光进行扩散处理,提高消除散斑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棱镜面与波长转换层之间设置有二向色层一,所述二向色层一透射激发光而反射波长转换层转换出的辐射光。提高辐射光的出光亮度,减少辐射光反向传播导致的光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06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