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93409.8 | 申请日: | 2022-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71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郭金山;卢智慧;王月;赵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02 | 分类号: | A61L27/02;A61L27/04;A61L27/52;A61L27/54;A61L27/60;A61L24/00;A61L24/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周调云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体 改性 氧化锌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溶剂混合,或者,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其他金属盐、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后,再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本发明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不仅无需高温焙烧、成本低、制备简单,而且制得的形貌规整的微米级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较快的锌离子释放速率、能够协同抗菌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是在伤口和骨缺损修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金属或无机纳米材料通常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物活性,并且抗菌谱广、耐热性好、几乎不产生耐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相关技术中利用单宁酸原位还原AgNO3并将得到的Ag纳米颗粒锚定在羟基磷灰石表面,构建了一系列含纳米银的抗菌骨科材料(包括柠檬酸基和聚氨酯类骨科材料),这些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随着对于医用材料的要求的提高,仅含有银纳米颗粒的抗菌医用材料存在促进组织修复的生物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且,目前的抗菌医用材料由于在细菌杀灭过程中容易产生氧化应激造成组织损伤,故还存在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难以协调的问题。
纳米氧化锌颗粒由于其自身抗菌性、能够催化活性氧的生成、部分降解性、促组织修复能力,被广泛的应用于抗菌材料中。但是,纳米氧化锌仍然存在无法忽视的缺陷,例如,其具有纳米毒性、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缓慢、纳米氧化锌的制备通常需要经过水热反应和煅烧等高温处理步骤等问题,因此,极大的限制了纳米氧化锌在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控制活性氧含量、协同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且能低温简单制备的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材料中存在纳米毒性较高、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控制活性氧含量、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难以同时实现、且制备温度较高耗能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以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技术方案为例,本发明通过设计使用适量植物多酚、锌盐、其他金属离子盐(即其他金属盐)、分散剂混合于溶剂体系中,经相对较低温度的反应即可得到微米级、形貌均匀的原位负载其他金属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以此得到在无需高温煅烧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同时,该反应不仅能够赋予其微米级的球状形貌来克服其纳米毒性,而且制得的植物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能通过自身表面上的结构和组分获得较快的锌离子释放速率和清除/控制ZnO释放的ROS(活性氧自由基),促进整体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能够协同发挥抗菌和促进组织(皮肤/骨)愈合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优选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其他金属盐、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具体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包括两种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可通过控制在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其他金属盐或加入其他金属盐,并将混合好的混合物经反应,得到ZnO-PP或Zn-PP-M材料。
优选地,所述混合的具体操作是磁力搅拌,且所述磁力搅拌的时间为5min~15min。
优选地,所述植物多酚选自单宁酸、鞣花酸、原花青素、花青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934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融合定位信号免干扰方法及发射系统
- 下一篇:一种小型旋转编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