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HT427作为NDM-1与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1279759.9 申请日: 2022-10-19
公开(公告)号: CN115531378B 公开(公告)日: 2023-10-13
发明(设计)人: 刘忆霜;李晓辉;王潇;王倩;刘琛楠;韩江雪;刘思含;刘天俊;肖春玲;关艳;司书毅;游雪甫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31/433 分类号: A61K31/433;A61K45/06;A61K31/407;A61K31/43;A61K31/546;A61P31/04
代理公司: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代理人: 苏士莹
地址: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pht427 作为 ndm kpc 双重 抑制剂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属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PHT427作为NDM‑1与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PHT427作为NDM‑1和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所述PHT427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恢复效果,并且PHT427可剂量依赖性地恢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NDM‑1耐药菌株和KPC‑2耐药菌株的抗菌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PHT427作为NDM-1与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治疗细菌感染过程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上出现了各类机制不同的耐药菌,导致耐药问题愈发严峻。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广泛传播,该类酶可催化β-内酰胺环的水解,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也未能幸免,其耐药率逐年增高,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β-内酰胺酶根据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丝氨酸-β-内酰胺酶(Serine-β-lactamases,SBLs)和以Zn离子为活性中心的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s,MBLs)两类,而根据序列同源性可分为A、B、C、D四类,其中A、C、D类为丝氨酸-β-内酰胺酶,B类为金属-β-内酰胺酶。在2008年以前,A类β-内酰胺酶占主导,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等,均为抑制A类β-内酰胺酶的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自NDM-1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首次报道后,携带NDM-1基因的菌株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已从病人的尿道、血液和肺组织中分离得到。NDM-1最早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中,又陆续在鲍曼不动杆菌、柠檬酸杆菌等多种菌株中发现携带有NDM-1耐药基因的质粒。目前文献报道的NDM-1抑制剂高达五百多个,但除双环硼酸盐类抑制剂VNRX-5133与头孢吡肟的联合用药方案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外,目前还没有临床可用的NDM-1抑制剂。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2,KPC-2)β-内酰胺酶是美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CRE)中最普遍的碳青霉烯酰胺酶,并在全世界传播。KPC-2的活性范围包括目前所有可用的β-内酰胺类和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KPC-2可以水解所有FDA批准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他唑巴坦和克拉维酸等。

针对SBLs研发的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已被批准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MBLs无效,目前无临床可用的针对MBLs的抑制剂,因此迫切需要研发MBLs抑制剂或者对SBLs和MBLs均有效的双重抑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PHT427作为NDM-1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与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Klebsiellapneumoniae Carbapenemase-2,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所述PHT427对NDM-1和KPC-2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并可恢复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NDM-1耐药株和KPC-2耐药菌的抗菌活性。

本发明提供了PHT427作为NDM-1和KPC-2双重抑制剂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PHT427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PHT427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增效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PHT427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耐药菌感染的药剂中的应用,所述耐药菌产NDM-1酶和KPC-2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97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