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66546.2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2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高庆;张鹏;李美琪;郑雅婷;简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3/14 | 分类号: | B01J13/14;B01J13/02;B01J13/22;C12N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王于敏 |
地址: |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流控 多层 多相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利用微流控技术,通过对核心材料、壳材料以及截断材料的种类、进给速度的选择,微流控装置的流道结构设计,实现了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核壳结构微球具有粒径高度均一、应用范围广、内部多相材料可定制,且针对不同外界环境实现有效物质的逐步释放等优点,可应用于细胞培养、血管生成、药物输送系统、微粒和微胶囊的合成、生物化学分析、针对性药物释放和疾病治疗等组织工程及生物医学应用,并能用来模拟天然细胞中的复杂生理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控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制备和操作不同的微通道系统来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控制。微流控技术的核心在于微流控芯片,微流控芯片的通道尺寸非常小,一般只有几个微米到几百微米,其集成了微通道网络和各种功能单元,可对微球制备过程实现精准调控,该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有利于多种流体相的共存和相互作用。与传统的乳液法等微球制备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通所制造出的微球粒径尺寸均一,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壳核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乳液法、模板法、自组装法和沉积法等。这些方法制备的壳核结构微球大多单分散性较差,会影响壳核结构微球内部活性物质的精确负载与释放。现有技术中常用微流控技术来解决核壳结构微球单分散性差的问题,微流控技术也是目前制备核壳结构微球技术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但利用微流控技术制造出的微球材料大多数成分单一,很难针对特定的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释放,不能满足对微球材料具有多种功能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所制备的微球具有多层多相结构,成球效果均一,成球效率稳定的特点。该方法得到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兼顾多种材料性能,可实现负载物质的梯度释放与针对性多重释放,兼顾生物相容性和材料多样性,是多细胞共培养与药物释放的良好媒介。
本发明还提供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选择微球材料、控制微球材料进给速度、设置微流控装置流道结构等调节微球的结构、每一层的组分和层数,同时能够实现药物负载、细胞培养等多种功能。
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核心材料由微流控装置主流道的入口进入,先后被进入主流道的一层或多层壳材料、截断材料截断并逐层包裹后,落入接收溶液中进行交联固化,即得所述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
核心材料和每层壳材料分别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且核心材料和所有层的壳材料不同时为一种材料;多种核心材料之间、同一层的多种壳材料之间、核心材料和与之相邻的壳材料(第一层壳材料)之间、相邻层的壳材料之间均不互溶;
最外层壳材料为一种材料,且与截断材料为油/水反性材料;截断材料与接收溶液为同性相容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核心材料和所有层的壳材料不同时为一种材料,即核心材料与所有层的壳材料至少有一个为多种材料,以实现多相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核壳结构连续相被截断材料截断并包裹后形成液滴并落入接收溶液中,截断材料与接收溶液为同性互溶材料,截断材料被接收溶液溶解,同时核壳结构液滴固化成微球进而得到多层多相核壳结构微球。
作为优选,当核心材料为多种时,每种核心材料通过一个独立的入口流道进入主流道;
相邻层壳材料的入口流道、最外层壳材料的入口流道与截断材料的入口流道均间隔设置,并在主流道上形成相应的输送段和主流道出口段。
核心材料入口流道的出口与主流道的入口连通,壳材料的入口流道、截断材料的入口流道的出口均与主流道导通。
特别指出的是,先后对核心材料进行截断并包裹的壳材料由内至外依次作为第一层、第二层……最外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66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式建筑
- 下一篇:一种具有串联区隔的抗逆流引流袋及引流、取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