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249308.0 | 申请日: | 2022-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6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龙;李杰;朱宣洲;胡程;李吉道;胡成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G08B7/06;G08B1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王海波 |
| 地址: | 238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烟雾 感应 警报 功能 井盖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及其方法,属于管廊井盖技术领域,包括井座和井盖,井座和井盖的一侧边沿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井座和井盖之间还连接有气缸部件,所述井座内设有检测烟雾的感应组件,井盖上设有报警组件,感应组件与气缸部件和报警组件串联;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及其方法,同时利用气缸在打开井盖会产生旋转的特性,将旋转产生的动能通过锥齿轮在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上传递,用于实现在井盖与井座闭合时,感应头会旋转至井座的中心位置,避免设置在边沿处,导致检测的数据不够准确,在井盖打开后,则感应头会旋转至井座的边沿,不影响后续的工作人员下井,避免造成阻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廊井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智能电缆井盖,CN201911327393.6公开了一种带有烟雾报警的变电站智能电缆井盖,液压杆的第一端与液压缸连接,液压杆的第二端与锁钩的底部相抵接,锁止装置包括钥匙、锁芯、起到支撑作用的锁钩和钥匙孔,锁芯固定设置在井盖内,钥匙与钥匙孔相匹配,钥匙孔贯穿锁芯和锁钩,锁钩的顶端与锁芯相连接,锁钩上设有沿水平方向突出的限位部,锁止件的位置设置在井盖和限位部之间,锁止件的侧面固定在电缆井道的侧壁上;液压装置的启动控制端与电控装置连接,电控装置的一个信号输入端与锁芯连通,液压装置由驱动电源供电,驱动电源固定在电缆井道的侧壁上,电控装置安装在固定块上,烟雾传感器与电控装置电连接。
上述智能电缆井盖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以下缺陷:
检测烟雾的传感器采用安装在井盖上的方式检测器烟雾,其中传感器的位置无法更改,并且无法通过传感器检测驱动井盖打开,两者之间无法形成联动的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及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烟雾感应警报功能的管廊井盖,包括井座和井盖,井座和井盖的一侧边沿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井座和井盖之间还连接有气缸部件,所述井座内设有检测烟雾的感应组件,井盖上设有报警组件,感应组件与气缸部件和报警组件串联;
所述感应组件用于检测烟雾,并将检测的烟雾信号发送至气缸部件和报警组件,气缸部件接收到烟雾信号后,井盖绕井座旋转,井盖打开,报警组件发出声音、灯光报警,并且报警组件还通过地下管网与监控中心连接,报警组件将位置信息和报警信息同步发送至监控中心进行警报。
进一步地,气缸部件设有两组,两组气缸部件对称分布在井座的两侧,气缸部件包括气缸座、气缸、气缸杆和销座,气缸座安装在井座上,气缸两侧的销轴插入气缸座内,气缸上连接的气缸杆与销座活动连接,并且销座安装于井盖上。
进一步地,感应组件包括感应支撑架、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锥齿轮、感应杆、感应头以及供电部件,感应支撑架的两边分别与井座和气缸座固定,第一旋转轴的一端与销轴端口固定,第二旋转轴贯穿感应支撑架的轴承,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之间通过锥齿轮啮合;
所述感应杆与第二旋转轴的另一端口固定,感应头安装在感应杆上,供电部件穿过第二旋转轴和感应杆与感应头电连接;
气缸旋转驱动井盖打开时,第一旋转轴与销轴同步旋转,第二旋转轴带动感应头旋转至于井座边沿贴合的位置,气缸朝另一方向旋转时,井盖闭合井座,感应头旋转至井座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供电部件包括供电上线、供电下线、上导电片、下导电片和限位架,限位架一端固定在感应支撑架上,限位架的另一端插入第二旋转轴内与上导电片相接;
所述供电上线一端接在上导电片上,另一端与地下电网连接,下导电片与上导电片接触,并且下导电片固定在第二旋转轴内,供电下线一端与下导电片相接,供电下线另一端穿过感应杆与感应头相接,地下电网通过下导电片与上导电片为感应头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49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