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237425.5 | 申请日: | 2022-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7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 发明(设计)人: | 麻艺炜;张东铭;苏晨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B08B1/00;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瑞琳 |
| 地址: | 10004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化用 智能 回收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外壁左侧下端固定安装有高压海水管道,所述高压海水管道贯穿所述外壳内壁左侧且所述高压海水管道外壁右端上下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高压海水支管,两个所述高压海水支管右端均固定安装有淡化处理管道,两个所述淡化处理管道内壁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反渗透膜模块,通过在中间轴和凸轮的作用下,缸体二与缸体四能够从低压海水进水支管中抽水并泵入缸体一与缸体三内,缸体一与缸体三内的低压海水通过活塞对其加压,并输送到高压海水管道中,从而能够将高压盐水中的能量转化为中间轴和凸轮的机械能,并通过活塞将低压海水转化为高压海水,从而回收高压盐水中的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碳酸铵离子交换法,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水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和自来水的价格差不多。
目前应用反渗透膜法是市场中的主流,通常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操作压力约在5.0到6.0MPa之间,从膜组器中排放的浓海水压力仍高达4.8到5.8MPa。如果按照通常40%的水回收率计算,浓海水中约有60%的进料压力能量,具有巨大的回收价值和意义,为此,提出了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回收浓海水进行淡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水淡化用智能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外壁左侧下端固定安装有高压海水管道;
所述高压海水管道贯穿所述外壳内壁左侧且所述高压海水管道外壁右端上下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高压海水支管,两个所述高压海水支管右端均固定安装有淡化处理管道;
两个所述淡化处理管道内壁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反渗透膜模块,两个所述反渗透膜模块外壁右端均固定安装有淡水支管,两个所述淡水支管外壁右端均固定安装有淡水输出管道,所述淡水输出管道外壁右端贯穿所述外壳外壁右端,两个所述淡化处理管道外壁上端右侧均固定安装有高压盐水支管,两个所述高压盐水支管外壁上端均固定安装有高压盐水管道;
所述外壳内壁且位于所述高压盐水管道上方固定安装有中间框,所述高压盐水管道外壁上端与所述中间框外壁下端左侧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框外壁上端中部转动连接有中间轴,所述中间轴外壁下端贯穿所述中间框内壁中部且固定安装有锥齿轮一,所述中间框内壁上端且位于所述中间轴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外壁下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一,所述转轴一外壁左端固定安装有螺旋桨叶片一,所述所述转轴一外壁右端固定安装有锥齿轮二,所述锥齿轮二与所述锥齿轮一啮合连接,所述中间框外壁右端固定安装有低压盐水输出管。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壁上端固定安装有能量回收框,所述能量回收框内壁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底盘,所述固定底盘外壁上端四周分别固定安装有缸体一、缸体二、缸体三和缸体四,所述缸体一、所述缸体二、所述缸体三和所述缸体四内壁均滑动连接有活塞,四个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固定底盘圆心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轮,两个相邻的所述转轮间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中间轴外壁上端贯穿所述能量回收框内壁下端和所述固定底盘外壁上端且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与四个所述转轮滑动连接,所述缸体一与所述缸体二相对侧和所述缸体三与所述缸体四相对侧均开设有孔。
优选的,所述孔和所述缸体三与所述缸体四处的孔通过连接管连通,两个所述连接管上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74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长度海缆耐压试验集成化移动平台
- 下一篇:一种X型承力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