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耐撞性的变截面长玻纤增强聚丙烯保险杠横梁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7297.4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1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崴崴;徐晓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F30/27;G06N3/00;G06N3/08;G06F111/04;G06F111/06;G06F111/08;G06F111/10;G06F11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耐撞性 截面 长玻纤 增强 聚丙烯 保险杠 横梁 优化 方法 | ||
1.一种基于耐撞性的变截面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PP)保险杠横梁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ISIGHT优化软件中,选取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在各个设计变量参数预设的阈值范围内均匀选取N组设计样本点,所述设计变量参数分别为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中部截面厚度T1及两端截面厚度T2,N为大于0的自然数;
步骤2),根据选取的设计样本点,在CATIA软件中建立N组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几何模型;
步骤3),将N组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几何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中,对其进行几何清理和网格划分,并定义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材料本构模型;
步骤4),将预设的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MVSS)保险杠碰撞器模型导入HYPERMESH中,通过RBE2分别建立每一个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和吸能盒的连接关系,设置碰撞器模型与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相对位置和碰撞速度,约束吸能盒后端节点的6个自由度,同时定义碰撞器模型和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模型之间的接触和输出;
步骤5),计算每一个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碰撞时对应的碰撞力峰值(Pf)、吸收能量(E)、质量(m)和被侵入量(Sc);
步骤6),利用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模型法,以N组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对应的横梁的中部截面厚度(T1)及两端截面厚度(T2)参数为输入,以N组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对应的Pf、比吸能SEA(SEA=E/m)、m和Sc作为输出,构建以下四个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代理模型:Pf代理模型、SEA代理模型、m代理模型和Sc代理模型;
步骤7),分别计算出步骤6)中四个代理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
步骤8),对于每一个响应面模型,将其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和预设的第一阈值、预设的第二阈值进行比较;若四个代理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均方根误差RMSE将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执行步骤9);否则重新执行步骤1)至步骤7),直至四个响应面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二阈值;
步骤9),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Pf、SEA和m为优化目标,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Sc为约束条件,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中部截面厚度(T1)及两端截面厚度参数(T2)为设计变量,建立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耐撞性的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
步骤10),根据建立的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T分布麻雀觅食算法对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中部截面厚度(T1)及两端截面厚度参数(T2)进行确定性优化,得到Pareto解集;
步骤11),从Pareto解集中选取一组最优妥协解后输出。
步骤12),采用均值一阶可靠性分析(MVFO)方法对确定性优化结果进行6Sigma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的设计变量值为确定优化的最优妥协解,设计变量变异系数设为0.05,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若可靠度分析结果满足6Sigma要求,则步骤11)所得的最优妥协解即为优化最终解;否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3),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Pf、SEA和m为优化目标,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Sc为约束条件,以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T1、T2为设计变量,建立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不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
步骤14),根据建立的不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采用T分布麻雀觅食算法对变截面LGF-PP保险杠横梁的T1、T2进行基于6Sigma的不确定性优化,得到满足6Sigma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的Pareto解集;
步骤15),从Pareto解集中选取一组最优妥协解后输出,作为优化最终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729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超声共振驱动的可变形反射镜
- 下一篇:一种强化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