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可燃气体的检测报警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236200.8 | 申请日: | 2022-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62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卜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河马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21/16 | 分类号: | G08B21/16;B01D46/10;B01D46/88;H05K7/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可燃 气体 检测 报警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可燃气体的检测报警器,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包括安装板和外壳,所述安装板与外壳活动安装,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机构;所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卡接柱,所述卡接柱与卡接槽扣接;所述防尘机构包括主板;以及安装在主板底部的检测模块;以及安装在检测模块底部的防尘罩,该防尘罩活动安装在外壳的内壁。本发明通过在外壳的内侧设置防尘罩,并且防尘罩可以完全将进气槽覆盖住,从而当使用的时候,外部的灰尘不容易进入到外壳的内部,对检测模块的表面不会覆盖灰尘,并且可以顶起将外壳进行拆卸,直接将防尘罩取出进行清洗,从而避免大量灰尘将进气槽覆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燃气体报警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可燃气体的检测报警器。
背景技术
烟雾报警器作为安防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烟感报警器其实是烟感或烟雾报警器的别称,烟感报警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防范的,内部采用离子式烟雾传感器;
例如中国公开的:烟雾报警器,公开号为:CN215495318U的专利,该专利通过将烟雾报警器吸在机器内部有磁性或者铁的表面,由于强力磁铁的作用,使得烟雾报警器能轻易方便的吸附在任何有磁性或者有铁的部位,或者直接放在空间小的地方,当机器内部出现损坏产生烟雾时,烟雾通过避让孔进入烟雾报警器,烟雾报警组件感应到烟雾后,发出警报提醒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但是该专利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烟雾报警器安装在天花板上,所以漂浮在室内的灰尘会附着到报警器上,长期使用之后,灰尘会进入到烟雾报警器外壳的进气槽,将进气槽堵住,且灰尘进入到外壳的内部,还会将检测模块覆盖住,影响检测模块的检测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可燃气体的检测报警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可燃气体的检测报警器,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包括安装板和外壳,所述安装板与外壳活动安装,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防尘机构;
所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卡接柱,所述卡接柱与卡接槽扣接;所述防尘机构包括:
主板;以及
安装在主板底部的检测模块;以及
安装在检测模块底部的防尘罩,该防尘罩活动安装在外壳的内壁,通过设置防尘罩从而达到一定的防尘作用,防止外部的灰尘进入到外壳的内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卡接槽的形状为L形,当外壳与安装板底部的卡接柱卡接后,卡接柱位于卡接槽的最内端,当外壳与安装板对接安装的时候,先将卡接槽的顶部对准卡接柱,然后继续向上推到推不动为止,然后再将外壳进行旋转,使卡接柱位于卡接槽的最内端,即可完成安装。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与外壳的底部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底板与外壳之间开设有进气槽,所述进气槽开设在外壳底部的周围,通过设置进气槽,从而让气体可以进入到外壳内,从而让检测模块可以检测到可燃气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安装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
安装柱;以及
两个挤压片;所述安装柱的顶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挤压片的底部与活动槽的内壁铰接,所述挤压片与活动槽之间还焊接有弹簧,该弹簧起到让两个挤压片相互远离的作用,先将需要安装的墙面或者天花板的位置开设凹槽,然后安装的时候将挤压片插接进该凹槽内,由于弹簧的作用让两个挤压片相互远离,从而抵在凹槽的内壁,起到与固定的效果,然后再用螺丝进行固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还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河马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河马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6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