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222856.4 | 申请日: | 2022-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3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吴茂前;张富林;夏颖;张志毅;吴家琼;毛波;刘冬碧;范先鹏;余延丰;倪承凡;祝习才;郭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B79/02;A01K61/59;A01G22/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创融蓝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76 | 代理人: | 黄太林 |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生态 循环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包括:稻田的改造、选种育秧、绿肥还田、施肥平田、消毒改底、扣蟹进田、插秧、第一茬收割、改底解毒、育肥回捕、绿肥种植、第二茬收割、再循环。该方案以稻为核心,蟹为稻服务,并增加一季绿肥种植。一稻两用,种养结合,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保;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稻田养蟹的生长周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谷物、蟹)的质量和增加稻田生产的附加值。既有效保障了稻田种植面积,又增加了水稻产量、并提升了稻米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田综合种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粮食生产效益偏低、农户种粮意愿不高,土地拓荒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稻虾、稻鱼(主要为鲤鲫鱼,下同)、稻蟹、稻鳅、稻鳖等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主导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为解决当前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种粮意愿不高找到了新方法,为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探索了新途径,为改善生态、保护水体和培肥地力开辟了新阵地。并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建立起了一批稻田综合种养的核心示范区,取得了水稻产量稳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明显的可观成果,有效发挥了稻田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探索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道路。
目前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有7模式:稻虾种养、稻鱼种养、稻蟹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螺种养、稻蛙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倍~5倍,其中稻虾模式亩产虾100公斤~150公斤、水稻400公斤~600公斤,亩均纯收入少则2000元、多达5000 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在水产品保供给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湖北稻虾种养模式占到稻渔综合种养的90%以上,兼有少量的稻鳖、稻蛙、稻鸭等。但是稻虾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受经济效益的影响,“重虾轻稻”的现象明显。近年来稻虾模式创新和技术发展均以虾为核心而展开,从“一稻一虾”转变为“一稻两虾”,乃至“一稻三虾”、“一稻四虾”。虾的养殖强度在无限制增加,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水稻的种植地位逐渐弱化,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缩减严重、播种季节推迟、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问题。加之生产管理上对水稻的弱视,导致稻虾模式水稻单产下降严重。陈松文等对湖北省 10个稻田养虾点进行调查,发现稻虾模式的水稻单产均低于水稻单作,有90%的稻虾田稻谷单产低于7500kg/hm2。并且养虾期间的长期淹水管理使土壤次生潜育化程度随着养虾年限增加而加重,同时虾饲料的投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这对平原湖区,尤其是面积较大的江汉平原水环境保护施加了压力。
且随着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养殖业竞争加剧,虾苗市场饱和,效益将逐步减少,成虾规格、品质带来的市场价格差距将继续拉大“虾稻”模式产量不稳、规格小、种质退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且随着虾稻种植模式的增长,伴随着双季稻种植面积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稻渔模式中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栽培质量下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4月初在紫云英生物量最大时翻耕,上水泡田15天后施肥耕田再泡田;
S2,放入扣蟹,2天后插秧;
S3,每天定时定点投喂河蟹;
S4,当扣蟹进入第一次脱壳期间时不喂食,不补水,等脱壳结束后,再投食补水至水深3-5cm;
S5,当扣蟹进入第二次脱壳期间时不喂食,不补水,等脱壳结束后,再投食补水至水深10cm;
S6,6月上旬,开始间歇性晒田,田面水位加高至10~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228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