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冷式多温冷链配送箱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07856.7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06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如鹤;孟祥超;陈欢;黄虹;刘广海;李庆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D11/00 | 分类号: | F25D11/00;F25D11/02;F25D23/00;F25D23/02;F25D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秦莹 |
地址: | 510006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冷式多温冷链 配送 | ||
本发明涉及冷链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冷式多温冷链配送箱。包括箱体和制冷机组,所述箱体内部设有蓄冷装置,所述制冷机组连接蓄冷装置,所述箱体内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载物区、第二载物区和第三载物区,所述第一载物区连接所述蓄冷装置的出风口,所述第三载物区连接所述蓄冷装置的回风口,所述第一载物区、所述第二载物区和所述第三载物区内部均设有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载物区,通过控制多个载物区的温度,能够实现多温配送,解决了配送过程中易出现的断链问题和多品类配送问题,能够同时配送多种温度要求不同的物品,提升了末端配送装备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链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冷式多温冷链配送箱。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食材的品质要求日益提升,而生鲜食材作为日常消费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品质冷链物流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伴随我国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冷链末端配送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配送之前的流通阶段,生鲜食材供应商通常能够保障生鲜食材的冷链流通,但在生鲜食材的配送阶段常常出现断链的现象。消费者购买生鲜食材时具有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的特点,由于不同生鲜食材对存储温度要求不同,因此对于生鲜电商,商超等商家在生鲜食材配送过程中温度控制是一个痛点问题。
配送阶段受生鲜食材种类,配送设备,成本等方面的约束,配送人员无法保障生鲜食材处于适宜的配送温度。此外配送设备的柔性和灵活性对生鲜食材商家配送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当前市面多以单温控制为主,无法实现配送设备的温度控制。目前针对生鲜食材配送,较为常见的配送方式是采用“泡沫箱+冰袋”进行单温保冷或者没有任何保冷措施,不能满足生鲜食材对配送温度的要求,因此在配送阶段生鲜食材的品质通常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温度敏感的食材,易产生较多的损耗。同时,配送设备缺乏柔性,导致配送需要多种规格的设备,增加了配送的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式多温冷链配送箱,该多温冷链配送箱能够实现多温配送,解决了配送过程中易出现的断链问题和多品类配送问题,提升了末端配送装备的灵活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式多温冷链配送箱,包括箱体和制冷机组,所述箱体内部设有蓄冷装置,所述制冷机组连接蓄冷装置,所述箱体内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载物区、第二载物区和第三载物区,所述第一载物区连接所述蓄冷装置的出风口,所述第三载物区连接所述蓄冷装置的回风口,所述第一载物区、所述第二载物区和所述第三载物区内部均设有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蓄冷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箱体顶部的蓄冷舱,所述蓄冷舱内部设有若干蓄冷条,所述蓄冷条内部设有低温相变材料。
优选地,所述蓄冷舱与所述第一载物区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第一冷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载物区与所述第二载物区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所述第二冷风机;所述第二载物区和所述第三载物区之间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第三冷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三载物区通过导风管连接所述蓄冷舱回风口,所述导风管靠近所述第三载物区一端设有第四冷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风机、所述第二冷风机、所述第三冷风机和所述第四冷风机均连接所述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箱体内部还设有设备舱,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设备舱内,所述设备舱表面设有隔热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载物区、所述第二载物区和所述第三载物区之间的体积比为1:2:1。
优选地,所述第一载物区、所述第二载物区和所述第三载物区的温度调节范围为-2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078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