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92617.9 | 申请日: | 2022-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4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林;黄宏宇;邓立生;李军;詹浩芝;何兆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劳剑东;莫瑶江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叉 流内冷 转轮 除湿 系统 方法 | ||
1.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叉流内冷转轮,其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设置有除湿区和再生区;
驱动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绕转动轴转动;
活动挡板,其覆盖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且所述活动挡板可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来回切换;以及,
热源,其中,
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形成一次流通道,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所述冷却入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形成二次流通道,所述一次流通道和所述二次流通道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处理空气经过位于所述除湿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冷却空气经过二次流通道后,再经过所述热源进入位于所述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具有位于自身前半段的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前级绝热基体,以及具有位于自身后半段的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下游,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流通道内涂覆有干燥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二次流通道设有波纹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转动轴设有与所述二次流通道至少部分连通的贯穿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采用太阳能、设备余热和电加热的任一种或任意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外形为圆筒形或长方体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个端口与所述热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外两个端口均与所述二次流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的下游。
10.一种除湿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处理空气进入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除湿区,被涂覆于一次流通道的干燥剂层吸附除湿而降低湿度;
活动挡板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由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一次流通道流出的空气继续流入转轮后级绝热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吸附饱和后,驱动电机带动转轮旋转,除湿区和再生区上下切换;
活动挡板被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处理空气由转轮前级绝热基体除湿区先进行除湿后流入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261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