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183736.8 | 申请日: | 202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2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宏;刘建峰;朱春雷;孙明徐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南方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6/06;C04B14/48;C04B7/26;C04B7/147;C04B14/08;C04B14/30;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抗裂预拌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水泥100‑120份;粉煤灰40‑55份;矿渣粉45‑55份;细骨料260‑320份;粗骨料300‑400份;减水剂2‑3.5份;水65‑75份;抗裂纤维5‑8份,抗裂纤维由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为1:(4‑7)复配而成;其制备方法为:将抗裂纤维、水、自修复微胶囊、马来酰亚胺和填料混合搅拌,得到混合物A;向混合物A中加入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粗骨料、细骨料、减水剂后,搅拌,得到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本申请的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进行,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通常会提高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降低水胶比,这会导致水泥水化速率快,短时间内放热量很大,容易产生裂缝,抗裂性能不佳,因此,现有的混凝土无法兼备高抗压强度和良好的抗裂性能。
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不佳,轻则使得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剥落等情况,影响混凝土结构表面的美观,重则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及其承载力,降低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兼具高抗压强度和良好的抗裂性能的混凝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混凝土无法兼备高抗压强度和良好的抗裂性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水泥100-120份;粉煤灰40-55份;矿渣粉45-55份;细骨料260-320份;粗骨料300-400份;减水剂2-3.5份;水65-75份;抗裂纤维5-8份,所述抗裂纤维由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为1:(4-7)复配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中水分用量较少,水泥、粉煤灰、矿渣粉作为凝胶材料的用量较大,制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
利用粉煤灰和矿渣粉作为辅助性凝胶材料,减少水泥的用量,节能环保,并且降低水化热,降低了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将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复配制得抗裂纤维,将抗裂纤维加入混凝土中,抗裂纤维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降低了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第二,抑制了混凝土早期粗骨料的下沉,提高了混凝土的均匀性,阻塞了水分散失的通道,减少水分的散失,使得混凝土不易收缩开裂;第三,大量的抗裂纤维乱向分布在混凝土中,混凝土内部裂纹的开展需要克服抗裂纤维的销栓作用,消耗能量,降低了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在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方面协同增效,从而解决了混凝土无法兼备高抗压强度和良好的抗裂性能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水泥、矿渣粉、粉煤灰的总质量与水的质量比为(2.5-2.7):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泥、矿渣粉、粉煤灰的总质量与水的质量比为(2.5-2.7):1时,混凝土的密实性较高,抗裂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较高,抗裂性能较好。
优选的,所述环保抗裂预拌混凝土中还包括10-15份自修复微胶囊,所述自修复微胶囊为双层微胶囊,自修复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将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与2-呋喃甲胺按照质量比(3-5):1混合反应,得到改性环氧树脂;
单层微胶囊的制备:将改性环氧树脂与乳化剂混合,搅拌,得到囊芯乳液;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与囊芯乳液按照质量比(2-3):1混合,得到单层微胶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南方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南方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837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