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鉴定不同产地红柴胡的InDel标记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79006.0 | 申请日: | 202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2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詹志来;王艺涵;刘燕萌;南铁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C12Q1/686;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北京百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30 | 代理人: | 邹晓艳;吴泳历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鉴定 不同 产地 柴胡 indel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鉴定不同产地红柴胡的InDel标记及其应用,所述InDel标记位于叶绿体基因组LSC区trnE‑UUC基因后181bp之后具有或缺失“AAAATTAATTAA”序列。本发明开发的InDel标记可用于区别鉴定来自陕西榆林道地产区与东北大庆地区的红柴胡药材。此标记对于准确鉴定红柴胡药材来源,鉴定红柴胡植物种属都有重要价值,在未来红柴胡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都有重要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鉴定不同产地红柴胡的InDel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柴胡为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要药。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柴胡的基源植物是柴胡Bupleurumchinense DC.(俗称为“北柴胡”)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Willd(俗称为“南柴胡”)。柴胡作为国家重点药材,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市场上以柴胡开发的各类中成药品种多达几十个,用药历史悠久,市场广阔,需求旺盛(姚入宇等,2013)。据2019年统计,全国柴胡栽培面积超过50万亩(客绍英等,2020)。
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Willd),原名狭叶柴胡(《中国药典》2020版中仍然称狭叶柴胡),是药典规定的药材柴胡两种基源植物之一。据考证,红柴胡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柴胡用药的主流品种,古代医学典籍了推崇的“银州柴胡”即是本种(詹志来等,2020),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明代以后,由于其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及长期大量的采挖,其野生资源迅速枯竭,不能满足用药需求,其主流地位才被其它柴胡尤其是北柴胡取代,但其仍然被各地老中医及专家推崇认可,建国后历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把其作为柴胡药材的主要基源植物保留,可见其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赵宝林,2013)。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红柴胡自然分布区主要在长江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我国中南部、黄土高原一带,红柴胡的主要生境草丛、草地多变成了灌丛及森林,导致其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从本团队的调查看,目前主要分布区在黄土高原及内蒙东北草原一带,其余区域呈零星、间隔分布,趋于灭绝。其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中北部及东北草原,两地相距1500公里左右,生态环境差异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干旱少雨,而东北草原湿润多雨、天气寒冷,从两地分布的红柴胡性状及生物学特点看,已经分化出一些差异性状,仍属于种内变异。
柴胡属植物在我国有36种、17个变种、7个变型,其形态及性状差异较小,极难鉴定识别。红柴胡及其近源种线叶柴胡在东北及陕西都作为红柴胡入药,近源种椎叶柴胡常作为伪品混入红柴胡,导致红柴胡用药异常混乱,给用药安全带来极大风险。为确保用药安全,提高药用效果,准确鉴定柴胡品种及不同产地来源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山西大学张福生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柴胡、狭叶柴胡(即现在的红柴胡)的ITS序列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可快速检测鉴定柴胡与狭叶柴胡,建立了PCR检测体系,分别在柴胡及红柴胡中扩增出336bp和407bp的PCR片段,为柴胡、狭叶柴胡的药材鉴别提供了分子鉴定依据,可实现对柴胡、狭叶柴胡的茎、叶或植物其它部位以及药材和中成药(蜜丸、水蜜丸)的检测(CN201310533200.9),此发明主要用于北柴胡及红柴胡两种的检测鉴定。
目前红柴胡药材产量主要集中在陕北及东北内蒙一带,各有特点,陕北地区为历史道地产区,品质优良;东北大庆一带有一定栽培面积的野生驯化品种,进入市场后,难以准确区分,给用药带来极大不便。
上述研究对于开展柴胡分子标记鉴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依然缺乏用于不同产地红柴胡的分子标记,制约着红柴胡药用及产品开发。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790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