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湖水净化絮凝物堆肥工艺及在肥料上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74105.X | 申请日: | 2022-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3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栋;黄承寿;张惠华;冯佳慧;夏明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20;C05F17/40 |
| 代理公司: | 宁波方向同行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97 | 代理人: | 张彭魁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湖水 净化 絮凝 堆肥 工艺 肥料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河湖水净化絮凝物堆肥工艺及在肥料的应用,该堆肥工艺包括:步骤一、将至少三类地表水标准的河湖水絮凝污泥脱水后与菌剂接种棒按照质量比1:0.2‑0.4混合;步骤二、将步骤一混合的物料置于容器中,持续搅拌且持续时间6‑10h,搅拌过程中间隔1‑1.5h加入占比步骤一中混合物料质量0.1‑0.2的脱水絮凝污泥;步骤三、持续搅拌步骤二中发酵物料并维持温度低于60℃,时间50‑70h,本方案针对优质水源的河湖水日常维护产生的絮凝污泥设计发酵方案,发酵周期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河湖水净化絮凝物堆肥工艺及在肥料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河流湖水治理成功的案例往往采用河道湖泊污水治理、建筑大坝引水冲污、底泥清污等一种或几种方法相结合来治理。
对于污水治理而言,常见的如絮凝处理,产生的絮凝物往往通过压滤脱水,继而后续通过填埋、焚烧以及发酵等方式处理。
其中发酵处理可实现污泥绿色环保的利用,是现在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常见的堆肥发酵处理工艺普遍存在周期长的缺点,无法根据絮凝污泥的污染程度选择发酵周期不同的发酵工艺。
如宁波月湖的水质经治理后基本处于地表三类水的标准,为保持水质,月湖中内置管道,通过管道将水源经絮凝处理后返回湖中,产生的絮凝污泥主要以有机物为主,如水草等,重金属等含量极低,但依照现有的发酵工序处理,发酵周期长达40天以上,需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文件公开河湖水净化絮凝物堆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至少三类地表水标准的河湖水絮凝污泥脱水后与菌剂接种棒按照质量比1:0.2-0.4混合,其中菌剂接种棒包括25-35%的芦苇、30-40%的麦壳、5-10%的稻杆、0.5-0.7%的发酵菌剂,余下组分为腐熟污泥;
步骤二、将步骤一混合的物料置于容器中,持续搅拌且持续时间6-10h,搅拌过程中间隔1-1.5h加入占比步骤一中混合物料质量0.1-0.2的脱水絮凝污泥;
步骤三、持续搅拌步骤二中发酵物料并维持温度低于60℃,时间50-70h。
本方案针对优质水源的河湖水日常维护产生的絮凝污泥设计发酵方案,发酵周期短。
第一、通过菌剂接种棒预接种菌剂,一方面方便菌剂与絮凝污泥的充分混合,另一方面在于并搭配物料使菌剂处于合适的繁育环境中,该物料组成下的菌剂接种棒与脱水后絮凝污泥混合后还起到通气等作用。
第二、在步骤二中间隔时间加入脱水后絮凝污泥,一方面可有效对发酵物料进行降温,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单次的发酵量,根据检测,该方式下发酵物料的温度基本维持在55℃以下。
第三、步骤三需根据容器内发酵物料的温度以外设的冷却水管等辅助降温,持续性的高温发酵,有助提高发酵质量,缩短发酵时间。
进一步,所述发酵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甲基营养性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中一种或多种。
优选,所述发酵菌剂包括30-35%枯草芽孢杆菌、20-25%的乳酸菌、10-15%的巨大芽孢杆菌、30-40%的甲基营养性芽孢杆菌。优选菌剂配方以提高发酵效率。
进一步,在步骤三中加入占比发酵物料质量0.05-0.08%的硼砂、钼酸铵混合物。添加硼砂、钼酸钠等补充菌剂繁育所需元素,有助提高繁育速度,提高发酵效率。
进一步,所述硼砂与钼酸铵的质量比为1:0.5-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741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