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膜式分离盐硝的含盐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61777.7 | 申请日: | 2022-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5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 发明(设计)人: | 权秋红;郭以果;元西方;鲁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1D5/16;C01D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之于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7 | 代理人: | 陈鹏程 |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离 废水 循环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膜式分离盐硝的含盐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和方法,包括预处理单元和NF膜分离装置,预处理单元按照杂质浓度NF膜分离装置进水要求的方式对含盐废水进行至少一次氯化钠和硫酸钠分离;NF膜分离装置按照产生的贫硝富氯化钠产水能够符合氯化钠生产单元所需氯化钠浓度的方式将贫硝富氯化钠产水排放至氯化钠生产单元而将富硝高杂质浓水以回流至预处理单元的方式输送至硫酸钠生产单元;NF膜分离装置包括基于贫硝富氯化钠产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能够连通的至少两个彼此纳滤装置,至少两个彼此纳滤装置能够基于富硝高杂质浓水中硝含量而连通至预处理单元的不同处理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盐废水提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膜式分离盐硝的含盐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及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煤化工业、石化工、电力、热电联产、煤矿疏干水、冶金、有色、制药、造纸、天燃气净化、综合园区工业废水等行业产生的高盐废水、脱硫废水、疏干水等普遍具有含盐量高、硬度高、含硅、含氟、有机物等复杂成分、不进行处置,进行储存放置势必会造成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因素,日积月累将造成严重的区域环境污染。鉴于这些行业尾水处理要求,经过简单处理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排放后会对受纳水体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化利用的自身需求,高盐废水的近零排放已逐渐成为一种高盐废水最终处理处置趋势和途径。综合高含盐废水处理零排工艺设计中,将最终固体产物能以较高纯度分离出来,高盐水中约90%的硫酸钠和氯化钠能够作为零排副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进行销售,大幅都减少零排处置过程中的杂盐量,大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不是作为固体危废处置将具有非常大的环保效益和资源再利用价值,近处置约10%左右的杂盐作为危废处理,节省费用和资源非常可观。
目前企业排出及园区接受的综合高盐浓水(一般TDS在5000mg/l以上),高盐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复杂杂质,一般不适合采用传统的生物处理降解去除有机物等,较常采用的预处理“除硬双碱软化预处理→减量化→高盐水深度处理除硬、除硅、除氟等→NF→贫硝氯化钠产水→提浓→蒸发结晶→氯化钠;NF→富硝高杂质浓水→有机物去除(高级氧化、树脂吸附、高温处置等措施)→蒸发结晶→硫酸钠;”的“近零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最终产生的硫酸钠、氯化钠结晶盐纯度不高,杂质含量较高、该工艺路线得到硫酸钠和氯化钠质量不稳定、品质较差,很难达到盐硝作为工业原料综合利用的目的;这种工艺路线产生的杂盐量较大,杂盐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复杂成分,产生的比较多的杂盐为固体危险废物,需要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置,而当前国内处理固体危废的成本基本在3000~4000元/吨以上,处置成本非常高,是目前大量零排结晶盐处置瓶颈,且目前专业公司规模小处理能力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众多工业企业废水零排处理产生大量的杂盐处置要求。
例如,公开号为CN209188174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结晶分质盐装置,至少包括预分离单元、第一结晶单元、第二结晶单元和加热单元。预分离单元至少包括纳滤单元;第一结晶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结晶器。第二结晶单元至少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二结晶器。其中,纳滤单元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结晶器连接。加热单元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结晶器连接。纳滤单元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第二结晶器连接。加热单元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第二结晶器连接。通过纳滤单元将来料水中的离子预先进行了分离,对分离后的溶液分别进行浓缩、加热和结晶,使得到的晶体纯度更高。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617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