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明胶生产车间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50931.0 | 申请日: | 202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4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马潇涛;初必旺;李朝政;翟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44;C02F1/52;C02F1/66 |
代理公司: | 昆明盛鼎宏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3 | 代理人: | 王辉 |
地址: | 6500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明胶 生产 车间 废水处理 用工 | ||
一种明胶生产车间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所述的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原水收集;步骤二:滤布过滤;步骤三:陶瓷膜处理;步骤四:超滤处理。经试验验证,本发明工艺能实现废水COD去除率达85~90%,蛋白质去除率达90%,废水浓缩比达75%,生产过程中流失的胶原蛋白能成功从明胶生产废水中分离出来。一方面实现蛋白质的回收资源化利用,同时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再次循环利用于明胶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废水回用的目标,解决明胶生产车间用水量大的成本问题,并且废水处理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应用于明胶生产车间废水处理与回用。
背景技术
胶原蛋白经适度水解、热变性得到的产物是明胶。明胶生产主要是以动物皮、骨以及皮革生产的边角余料等为原料,市场上常见的明胶多以牛皮牛骨或猪皮为原料。其生产主要由三部工序组成:从原料的收集、保存和经过各种方式的对原料皮、骨的预处理,是明胶技术发展的前工序部分,胶原的降解即明胶的提取是第二工序部分,也是影响产率的关键部分,明胶的过滤、蒸发、灭菌、烘干等构成了明胶技术的后工序部分。目前,明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碱法、酸法、酶法等。
目前采用的明胶生产工艺采用最多的是典型的碱法明胶的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包括选料、脱脂、浸碱、脱色、水洗中和、提胶。明胶废水就来自明胶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在生产运行中,后续工段中的生产水主要来源于前一道工序中,最后,生产废水主要通过水洗、脱脂和洗涤排出。明胶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COD可达2000~10000mg/L之间,废水中pH、悬浮物和油脂含量较高。同时,由于明胶生产是间歇操作,明胶废水的排放难以控制,水质水量波动性大。针对明胶废水的特点,再加上废水中污染物成分较复杂,传统的生化法处理难度高。因此,针对明胶废水水质的复杂性,仅仅依靠单一的生物处理很难达到排放标准。所以,在实践应用中,经常采用一些预处理工艺与生物处理方法联用来处理明胶废水。然而,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会产生大量含钙剩余污泥,增加污泥处理的成本。虽然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等方法在明胶废水处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产泥量大,操作技术要求严等问题。
超滤在分离技术中因有着能耗低、无相变、操作简便和分离效果好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含胶原蛋白的废水处理中。超滤法能够通过电荷吸附、桥连等作用使废水中大分子悬浮物和胶体粒子凝聚而沉降,有效降低废水中悬浮物和大分子蛋白含量,从而减轻超滤膜的污染程度,达到处理废水和回收蛋白的目的。
综上,明胶生产车间产生的废水存在碱溶性蛋白质、油脂和机械杂质含量大的特点,加上其生产属于间歇性作业,废水的水质水量变化大,导致明胶废水的处理变得困难。由于明胶废水的特点,传统的处理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工艺已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缺陷,提供一种明胶生产车间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明胶生产车间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本发明所述的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原水收集;步骤二:滤布过滤;步骤三:陶瓷膜处理;步骤四:超滤处理。
本发明所述步骤一:原水收集,包括明胶车间的生产的各个工况的原水进行收集,分别通过格栅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预处理,所用的沉淀方法为等电点沉淀方法。
本发明所述等电点沉淀方法包括将pH调节至胶原蛋白等电点为4.6~5.8时,其沉降速率最快,对COD和蛋白质的去除率最佳;所用的试剂为1mol/L的盐酸,沉淀池中水力停留时间为5~7h。
本发明所述步骤二:滤布过滤,包括经过沉降预处理的明胶废水,通过从沉淀池流出后在进入上方带有尼龙滤布的集水池。
本发明所述滤布的孔径为80~100目,滤布能截留废水中的残留明胶颗粒和胶原蛋白,实现对明胶颗粒和胶原蛋白的回收;滤布每4~8h进行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509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