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34230.8 | 申请日: | 2022-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8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 发明(设计)人: | 郑梦阳;龚福忠;潘强;欧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587;H01M4/36;H01M10/0525;C01B25/00;C01B32/05;C01B32/1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磷 纳米 碳微球 碳纤维 复合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极材料领域。其特征在于:将黑磷和脂肪醇加入多功能破碎机中并以一定速度搅拌1~5分钟,静置30分钟,形成上层悬浮液与下层沉积物A,上层悬浮液置于离心管并在12000rpm下离心10分钟,然后将离心沉积物B干燥得到黑磷粉体,离心管上层清液与沉积物A混合,重新加入多功能破碎机中,重复上述操作,制备黑磷粉体;将黑磷粉体与聚苯乙烯的混合物置于管式炉中,通入惰性气体并在400~600℃煅烧,保温1~3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得到BP/NC/CF复合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可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极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基材料(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其优点是导电性较好,充放电平台较低,性价比较高。但这些碳基材料自身也存在缺陷,如充放电电位平台过低,接近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锂枝晶的析出造成电池短路,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其脱嵌锂过程造成的体积变化较大,使其循环性能下降。
黑磷具有类似于石墨的层状结构,层内原子有较强的共价键,层间原子像石墨一样靠范德华力相连。但磷元素同一层内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呈褶皱状,层间距比较大,为5.2埃。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黑磷晶胞,形成Li3P,其对应的理论比容量为2592mAh/g,比石墨理论容量(372mAh·g-1)的近7倍。其主要缺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大(~300%),导致循环性能大大降低,循环容量保持率仅20%左右,电池容量衰减严重,严重制约了其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为克服黑磷的缺点,常以石墨(或石墨烯)与黑磷进行复合,使石墨和黑磷形成稳定的P-C键,有效缓解黑磷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保证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如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210598196.3)采用针状焦和石油系沥青先进行静压、破碎、磨粉、高温(3000℃)处理得到各向同性石墨颗粒,再与黑磷在高能球磨机内混合,得到黑磷/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当石墨颗粒∶黑磷质量比为9∶1时,该复合负极材料的首圈放电容量为1200mAh·g-1,首圈循环效率为91.2%,但循环容量保持率未知,况且该发明专利所使用的针状焦和石油系沥青的石墨化处理温度为2500-3200℃,时间为36-72小时,能耗很高,造成材料成本太高。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110992574.1)采用电化学剥离制备的黑磷烯粉末与采用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粉末的混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500mAh/g,循环10次后比容量有一定程度衰减,容量保持率为85%。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110955568.9)将碳材料(氧化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和黑磷通过反应釜进行溶剂热反应制备碳包覆黑磷材料,再与人造石墨混合制备得到碳材料/黑磷/石墨复合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在0.5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容量约为500mAh·g-1,循环500周的容量保持率为82~89%。该专利需要用到价格昂贵的氧化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而且需要采用溶剂热法对黑磷进行包覆,该方法因受反应釜容积所限,产品产量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黑磷复合材料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纳米聚苯乙烯乳液为碳源,与黑磷混合并置于高温炉在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得到一种包含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的复合负极材料,即黑磷/纳米碳微球/纳米碳纤维复合负极材料,标记为BP/NC/CF复合负极材料,其中BP代表黑磷,NC代表纳米碳微球,CF代表碳纳米纤维,以下同。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34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