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节杆菌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2119.7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6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文;刘兆辉;张志勇;赵俊辉;晋晓璐;安仲财;张晓晨;王文静;任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绿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1/52;C02F1/56;C12R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256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节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株节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将该菌株命名为LBSW22‑XN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25300。该菌株具有降解COD的功能,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将所述菌株制成微生物絮凝剂可应用于多种污水处理,能强化水体悬浮物絮凝能力,促进泥水分离,具有显著的絮凝效果。实验表明,利用本发明所述菌株制备的微生物絮凝剂对5g/L高岭土的絮凝率达到79.5%,将所述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蛋白废水气浮出水的生物处理,接种量1%,曝气处理24小时,悬浮物由1100mg/L降至280mg/L,COD由692mg/L降至294mg/L,净化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株节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絮凝工艺作为水处理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前置单元操作技术,决定着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成为环境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分散在污水中的颗粒由于其固化稳定性和沉降稳定性,而不能得到有效分离,为破坏其稳定性,加速絮凝,快速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需要额外投加絮凝剂。现在比较常用的絮凝剂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无机絮凝剂中常用的有铁盐、铝盐絮凝剂等,其优点是价格低廉,其缺点是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如pH、温度等限制因素多,并且对设备有腐蚀作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其优点是对环境没有明显的依赖,可以达到良好的絮凝效果,但是高分子絮凝剂使用后分解的单体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在许多国家已限量或禁止使用;微生物絮凝(microbialflocculant,MBF)具有高效、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絮凝剂不易生物分解,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环境风险的缺点,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更好的广谱性,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具有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凝聚沉淀液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是一种高效、无毒和无二次污染,具有生物分解性,安全性的绿色水处理剂。因此,制备新型微生物絮凝剂,达到高效絮凝沉降,降低污水悬浮颗粒物,对污水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我国微生物絮凝剂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如专利CN 114292797A一株粘着剑菌及其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专利CN114317615 A一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方法,专利CN 114107094A一种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CN 113897303A一种水产养殖用微生物絮凝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等,这些报道都没有深入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对污水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以及悬浮物的变化规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节杆菌及其应用。该菌株具有降解COD的功能,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应用于多种污水处理,能强化水体悬浮物絮凝能力,促进泥水分离,具有显著的絮凝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节杆菌(Arthrobactersp.),其特征在于,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25300。
本发明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AO池污泥和气浮污泥中分离获得菌株LBSW22-XN01,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短杆状,菌落在LB上生长的形态为圆形,表面光滑,边缘规则。其16S rDNA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经形态学和16srDNA鉴定,该菌株为节杆菌(Arthrobactersp.),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5300。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节杆菌在降低污水悬浮物和制备降低污水悬浮物的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包括所述的节杆菌或其裂解物、培养物、提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绿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绿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21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