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膜肽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10780.6 | 申请日: | 2022-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84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司展;周俊;石洪成;程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51/04;A61K51/08;A61P35/00;A61K103/00;A61K103/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膜肽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穿膜肽及其应用;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制备诊断或/和治疗肿瘤的生物制剂的穿膜肽,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肽的N端连接有DOTA或RHO;本发明的穿膜肽可在细胞水平与活体水平识别对DOTA‑Tat与RHO‑Tat高特异性的肿瘤细胞与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穿膜肽在肿瘤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膜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1988年第一次在HIV转录反式激活剂中发现Tat肽以来,已有诸多来自天然蛋白质或人工精心设计的穿膜肽(CPPs)见诸报道。典型的穿膜肽(CPPs)一般为不超过30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肽,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可分为阳离子细胞穿膜肽和两亲性细胞穿膜肽,其中阳离子细胞穿膜肽主要由精氨酸与赖氨酸组成,这类穿膜肽的典型代表为Tat与小分子寡聚精氨酸(Rn);两亲性细胞穿膜肽主要由赖氨酸组成,序列中还包含亲水与疏水的其他氨基酸,这一类穿膜肽主要包括MAP及其类似物。虽然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穿膜肽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是对其穿膜机制目前仍无定论,且具有较大的争议。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第二是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胞表面负电荷相结合,并诱导细胞膜产生短暂的空隙,而直接渗透进入细胞。
细胞膜脂质双层具有较强的介电常数,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看,其构成的生物屏障对维持细胞的生态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基于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而设计的多肽制剂,虽然可以在肿瘤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大量富集,但是因其电荷、极性、大小和药代动力学等特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跨细胞膜转运。穿膜肽能将各种治疗与诊断用的小分子输送进入细胞内,据文献报道,穿膜肽偶联物主要定位在细胞的溶酶体与内涵体内,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逸出进入细胞质与细胞核,且很多功能小分子需要与穿膜肽解离,才能进一步发挥其生物效应。因此,以穿膜肽做载体传递生物分子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PPs序列、CPPs浓度、特定的细胞类型、细胞分化状态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穿膜肽(CPPs)及其偶合物的摄取。因此,随着穿膜肽偶联的分子变化,穿膜肽偶联物在细胞内的分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偶联分子(药物或成像基团)与转运体(穿膜肽识别位点)共同影响细胞定位的这一特点,使穿膜肽的应用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传统的观点认为穿膜肽(CPPs)特异性不够,它能在大多数组织中得以分布,并能通过内化作用进入所有体细胞,但在CCPs肿瘤诊断显像中,肿瘤的摄取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使得Tat等CPPs在肿瘤显像中的作用被低估了。为了制备更优质的CPPs,有研究者尝试将CPPs与特异性抗体或多肽连接,赋予其靶向性,但CPPs自身的性质影响了这些配体特异性表达。也有研究者设计了可活化细胞穿膜肽(ACPPs),其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增加,令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
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出的射线,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且这一核物理特征不受其化学状态影响,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生物分子,放射性核素的转化壁垒更小。68Ga因其优越的核物理特性,备受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包括较低的正电子能量(β+0.74MeV)、较高的丰度(89%)、较短的半衰期(t1/2=67.7min)、68Ge/68Ga发生器的普及、双功能螯合剂的开发以及与177Lu/90Y形成治疗配对的潜力。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因其较高的灵敏度与空间分辨率,可实现从分子水平对生物体的生理、生化以及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动态的研究,在临床与科研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18F-FDG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PET显像剂,对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18F-FDG作为一种代谢显像剂,无法提供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信息,无法满足肿瘤的精准化治疗需求,在诊疗一体化领域更是捉襟见肘,因此,构建既能在细胞水平又能在活体水平识别肿瘤特异性,且具有诊、疗一体化潜力的新型PET分子探针,成了目前研究的新热点。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未经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07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