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08026.9 | 申请日: | 2022-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1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恩;庞宇晗;袁光杰;夏焱;金根泰;张弘;李国韬;李景翠;路立君;万继方;付盼;庄晓谦;宋恒宇;戴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9/00 | 分类号: | E21B29/00;E21B33/13;E21B43/11;E21B47/005;E21B17/10;E21B17/00;E21B31/00;E21B37/02;E21B47/06;E21B47/07;E21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陈烨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气库 盖层 质量 不合格 再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属于储气库老井再利用技术领域,为了探索储气库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如何开展再利用的问题,所述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针对储气库盖层段固井质量不合格的老井,通过锻铣处理盖层段原套管,再下入小直径的气密封套管或油管进行二次固井并重新射孔,下入采气或监测完井管柱,可以实现不合格老井的修复与再利用,解决储气库建设过程中老井封堵和建设新井带来的高昂费用与资源浪费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气库老井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储气库建设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储气库建设规模化高速扩张、安全意识及能力、复杂地质条件、大吞大吐注采、超高负荷运行、设备和建设质量的可靠性和多轮次长周期服役等问题,对储气库的风险管控和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安全、高质量、经济地建设储气库也成为了储气库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储气库特别是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建设的库址选择通常为勘探开发老区,在这些老区的范围内钻达气库储层的所有完钻井均需进行有效的封堵或再利用处置,这也是建设储气库的先决条件。国外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的老井封堵普遍遵循“先难后易”原则,也即首先对枯竭气田中的老井进行评价,将情况最复杂的老井进行首先封堵,然后依次处置直至全部老井处置成功后才开始正式进行储气库的建设,避免出现因1口井未处置好而影响整个储气库建设的情况出现。
针对于老井再利用的研究是一个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资源的课题。为保证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一般均会钻新井保证安全,较少利用老井组网。但个别储气库位于距城市较近的农田、草场或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审批新井较为困难。部分储气库已有老井数量众多,甚至多达几百口老井,部分老井盖层段固井质量不能满足再利用标准,但若全部进行封堵处置又存在工作量大、成本较高、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探索储气库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如何开展再利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所述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针对储气库盖层段固井质量不合格的老井,通过锻铣处理盖层段原套管,再下入小直径的气密封套管或油管进行二次固井并重新射孔,下入采气或监测完井管柱,可以实现不合格老井的修复与再利用,解决储气库建设过程中老井封堵和建设新井带来的高昂费用与资源浪费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储气库盖层固井质量不合格老井再利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定目标老井;
步骤2、对原套管通井刮削,挤封原射孔部位;
步骤3、锻铣位于盖层的原套管,对所述目标老井中位于盖层的原固井区域扩眼;
步骤4、向所述目标老井中下入新套管,向新套管和原套管之间注入固井水泥浆,实施二次固井,形成二次固井区域;
步骤5、回接新套管至所述目标老井的上端;
步骤6、对新套管射孔,形成新射孔部位,所述新射孔部位位于储层,使新套管的内部与储层连通,向新套管内下入完井管柱;
步骤7、安装新井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针对储气库盖层段固井质量不合格的老井,通过锻铣处理盖层段原套管,再下入小直径的气密封套管或油管进行二次固井并重新射孔,下入采气完井管柱或下入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盖层情况、封堵效果及井下温度压力情况,可以解决储气库建设过程中老井封堵和建设新井带来的高昂费用与资源浪费问题,与现场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080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