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高温促进微藻细胞采收的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95458.0 | 申请日: | 2022-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2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仕楷;戴雨仁;王蝶;杨坤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N1/02;C12R1/89 |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张明浩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高温 促进 细胞 采收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过高温促进微藻细胞采收的工艺,该工艺包括微藻的接种、微藻高温处理和微藻采收。本发明利用高温对微藻生理的影响,促使细胞体积增大,从而有利于细胞采收,对于常用的微藻采收方法,包括离心、絮凝、沉降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工艺操作与控制简单、成本低,同时,还可以提高细胞对底物的利用效率,提高细胞的生长速率,该工艺适用于多种常用的微藻采收方法,可用于多种微藻的采收,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高温促进微藻细胞采收的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食品等资源的短缺,近年来,微藻作为一种高效的光合微生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可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物,部分微藻还可以在黑暗条件下利用有机碳源生长,微藻细胞富含油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能源、蛋白食品、保健品、饵料/饲料生产以及废水废气处理等多个领域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任何微藻产品的生产,微藻培养结束后将藻细胞从培养液中分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多数藻细胞形态微小、细胞密度低,同时由于细胞表面呈负电性导致细胞之间相互排斥,形成均匀的分散体系,导致微藻的采收过程能耗和成本较高,据估算,微藻采收的成本可占其总生产成本的20-30%,当前,仍未有一种低能、高效、经济的采收工艺。为解决微藻采收困难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优化了多种不同的微藻采收工艺,包括离心、过滤、絮凝、气浮、磁性介质分离等,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使得微藻的采收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研究人员通过藻种改良有效提高了微藻的采收效率,如CN201910000963.4公开了一种将可诱导表达絮凝基因转入微藻中,获得了转基因自絮凝微藻,实现了微藻的自絮凝采收。但该工艺应用范围比较受限,且外源基因的转入也会限制其商业化应用。
培养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如pH、光照、温度等,对微藻的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对微藻培养过程的相关条件进行控制,使得微藻细胞更易采收,对于降低微藻分离采收过程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微藻分离采收困难、现有工艺应用范围窄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高温促进微藻细胞采收的工艺。
一种通过高温促进微藻细胞采收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微藻的接种:在微藻培养装置中加入基础培养基,灭菌冷却后,接种微藻;
(2)微藻高温处理:在适宜的光照强度培养条件下,控制相应的培养温度,进行培养;
培养方式为恒温培养或变温培养,恒温培养的温度为依据微藻生长的温度范围选择较高的生长温度,所述较高的生长温度为35~45℃;变温培养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使温度控制在微藻生长的最适温度20~35℃,第二阶段控制在35~45℃;
(3)微藻的采收:待细胞生长至稳定期后,进行采收。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微藻培养装置可采用各种规格的摇瓶、气升式反应器、机械搅拌式反应器、柱式反应器或跑道池反应器。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基础培养基可采用BBM培养基、Chu 13培养基、BG 11培养基、CT培养基、SE培养基或Endo培养基。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基础培养基中额外添加碳源,所述碳源为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添加量为0~50g/L。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微藻为小球藻、栅藻、衣藻或微拟球藻。
作为优选的方案,恒温培养,培养至稳定期;变温培养,第一阶段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期,第二阶段培养1-4天。
作为优选的方案,步骤(2)中,所述光照强度为0~300μmol/m2/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5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