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高速旋转设备轴伸端动静密封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3720.X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79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丽;时准;阮绵照;吴庆军;咸哲龙;黄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N29/02;F16N31/02;F16N39/00;F16N39/04;F16N39/06;F16N3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09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高速 旋转 设备 轴伸端 动静 密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高速旋转设备轴伸端动静密封油系统,其包括用于储存密封油的真空油箱和贮油箱,用于将真空油箱和贮油箱内气体排出的排油烟风机,用于将密封油从真空油箱输送至密封环且相互并联的交流主密封油泵一、交流主密封油泵二,用于将密封油从贮油箱输送至密封环的直流密封油泵,用于调节空气侧浮动油的流量调节阀,用于收集旋转设备内密封油回油并消泡的消泡箱及用于将消泡箱内气体分离的油烟分离装置,用于收集消泡箱内密封油的气侧回油箱等。本发明提供的密封油系统可靠性高,现场安装简单,启动和运行操作方便,能防止高压气体从大型高速旋转设备的轴伸端泄露到机组外部,保证大型高速旋转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高速旋转设备轴伸端动静密封油系统,属于密封油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型高速旋转设备是当今核能和常规发电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当旋转设备的转速处于10000~15000rmp时,在不同的工况下,其对于大型高速旋转设备内气体的密封要求如下:
1、设备内抽真空时,气体压力为20kPa,温度为室温;
2、充入气体的过程中,压力能从20kPa逐渐稳步上升至额定压力,温度为室温;
3、正常运行时,设备内气压要求稳定额定压力,温度为30~85℃,设备内气体纯度要求≥90%;
4、正常运行过程中,被密封油带出的设备内气体能够安全回收、重复利用;
5、排出气体的过程中,压力能从额定压力逐渐稳步下降至20kPa,温度为室温。
因此,大型高速旋转设备的轴伸端需要一套稳定可靠的动静密封油系统,来保证在上述不同工况下,均能将技术参数控制在需求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转速处于10000~15000rmp的大型高速旋转设备的轴伸端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动静密封油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高速旋转设备轴伸端动静密封油系统,其包括:
用于储存密封油的真空油箱和贮油箱;
用于将真空油箱和贮油箱内气体排出的排油烟风机;
设于旋转设备转轴端部的密封瓦,密封瓦设于密封支座内侧,密封瓦支座通过密封环与转轴连接;密封瓦内设有空气侧间隙、气侧间隙,密封瓦支座内设有空气侧密封油进油通道、气侧密封油进油通道及设于空气侧一侧的浮动油进油通道,浮动油进油通道连通至密封瓦的端面;密封瓦与转轴之间的间隙分为两路,一路为空气侧密封油排油通道,另一路为气侧密封油排油通道,空气侧密封油进油通道、空气侧间隙、空气侧密封油排油通道依次连通并与旋转设备内的轴承油回油管路连通,轴承油回油管路与贮油箱连通;气侧密封油进油通道、气侧间隙、气侧密封油排油通道依次连通;
用于将密封油从真空油箱输送至密封瓦且相互并联的交流主密封油泵一、交流主密封油泵二;
用于将密封油从贮油箱输送至密封瓦的直流密封油泵;
用于调节进入浮动油进油通道浮动油的流量调节阀;
用于收集气侧密封油排油通道内的密封油回油并消泡的消泡箱及用于将消泡箱内气体分离的油烟分离装置;消泡箱设有溢流口;
用于收集消泡箱内密封油的气侧回油箱,气侧回油箱通过浮球阀连接真空油箱;消泡箱的溢流口及底部均与气侧回油箱连接。
优选地,上述系统还包括用于将交流主密封油泵一、交流主密封油泵二或直流密封油泵输送至密封瓦的密封油冷却且相互并联的冷却器一和冷却器二,以及用于将冷却后的密封油过滤且相互并联的滤油器一和滤油器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37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 下一篇:基于雷视融合的车辆延误时间计算方法以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