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小型转炉的终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62538.6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6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贺东风;黄涵锐;冯凯;郭园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10/04 | 分类号: | G06Q10/04;G06F18/23;G06F18/214;G06Q5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小型 转炉 终点 含量 温度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小型转炉的终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方法,属于智能冶炼工艺领域。所述预测方法获取中小型转炉的历史生产数据并进行维度筛选,再基于共享最近邻传播SNN‑AP算法构建聚类模型,将筛选后的数据集输入聚类模型,得到基于模型训练数据集的聚类中心点集及对应的聚类数据集,为每类数据集建立终点碳含量预测模型和终点温度预测模型;将每个类别的数据集输入对应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成熟的预测模型;采集中小型转炉与比较数列对应的数据项,输入对应类别的成熟的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当前碳含量及温度。本发明利用SNN‑AP聚类算法将相似炉况的冶炼数据归纳区分,提高了终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的准确度和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冶炼工艺及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小型转炉的终点碳 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冶炼时的终点控制工艺决定产品品质。终点控制即控制冶炼终点时使金属 的化学成分和温度同时达到计划钢种出钢要求而进行的控制,包括增碳法和拉 碳法等。终点控制的具体目标包括:钢水的碳含量应达到所炼钢种要求的目标 范围;钢中磷、硫含量应低于规格下限要求的范围;出钢温度应保证下步工序: 如炉外精炼、浇注的顺利进行;在冶炼沸腾钢、半镇静钢时还应保持钢水应有的氧化性,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需要进行碳含量监测和温度监测(碳温监测)。
中小型转炉的终点控制通常包括人工控制方法、静态控制方法、副枪和炉 气分析动态控制方法、光学图像控制方法和基于数据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其 中,人工控制和静态控制方法缺少智能算法的指导与参考,终点碳温命中率较 低,经常需要进行二次补吹,或不得不高温出钢,导致冶炼成本的提高和冶金 资源的浪费;副枪动态控制并不适用于中小型转炉,且炉气分析动态控制成本过高。光学图像控制中图像识别预测终点碳温的技术尚不成熟;而基于数据模 型的智能控制方法不存在上述缺陷,相对比较具有优势,转炉终点碳温预测是 其核心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学者针对物料加入量对不同类别终点碳温的影响不同的情 况,将数据按终点碳含量划分为低碳(C0.06%)、高碳(C≥0.06%)两类,然后进 行碳温预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终点碳含量C预测在误差|ΔC|<0.02%内从 46.28%提升至68.09%,终点温度T预测在误差|ΔT|<15℃内从47.14%提升至 55.45%,实现了提高模型预测能力的目标。但其研究将冶炼终点C含量作为考 虑分类的依据,对真正影响冶炼结果的各项冶炼因素的考虑则略有欠缺,且由 于是以冶炼开始前无法知悉的终点C含量作为分类考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 用难度较高。
也有学者为准确预报转炉终点的P、S含量,采用了依据铁水入炉P、S含 量(高磷、中磷、低磷;高硫、中硫、低硫)及所采取的造渣操作的不同模式 (大渣量高碱度、小渣量低碱度、一般造渣)对炉次数据分类的方法。以冶炼 过程操作与入炉铁水为分类依据,分别尝试以造渣操作和入炉硫、造渣操作和入炉磷为准,将数据分为9类,并分别建模预测,最终模型命中率在不同类别 下表现不同,模型总精度在误差|ΔP|<0.004%内达到63.5%,|ΔS|<0.003% 内达到86.6%。由于考虑冶炼过程造渣操作时依据的是机理计算所得终点渣量 与终渣成分,鉴于转炉冶炼的复杂性,机理计算的结果很可能产生偏差,难以 保证求得的终点成分的准确性,模型在现场应用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小型转炉的终 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方法,针对生产现场对不同炉况采取相应冶炼策略的 现况,提出基于共享最近邻思想的近邻传播(SNN-AP)算法,将实际生产数 据集进行聚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炉终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的建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小型转炉的终点碳含量和终点温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 下步骤:
步骤S1,获取中小型转炉的历史生产数据,并对历史生产数据进行维度筛 选,得到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25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