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54062.1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9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峰;沈利荣;姚定凯;石永强;李连升;李小平;刘彦明;王子昆;郝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4F10/04;G06F17/16;G06K9/62;G06F111/10;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知诚思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7 | 代理人: | 闵媛媛 |
地址: | 710126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有限 观测 数据 模拟 确定 方法 | ||
1.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脉冲星观测数据经过处理得到计时残差,计时残差包括时刻值和计时残差值;将计时残差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对应的时刻值也进行排列,计时残差值设为x1,x2,...,xn,对应的时刻值设为t1,t2,...,tn;
S2,将[x1,xn]区间分为等间隔的小区间块,统计不同区间范围内样本计时残差值的数量,绘制样本计时残差值在不同区间内出现的频率分布图;
S3,确定频率分布所属于的概率统计分布模型;
S4,基于频率分布图中的计时残差值及残差的数量求取概率统计分布模型的具体参数,建立样本计时残差值的概率统计分布模型;
S5,确定模拟残差值的数量;模拟残差值的数量为组成综合脉冲星时的各个脉冲星的残差数量的最小值;
S6,根据概率统计分布模型仿真得到模拟残差值,为模拟残差值设置对应时刻值,将模拟残差值添加到样本观测数据中,模拟残差的时刻值与脉冲星观测数据的时刻值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脉冲星观测数据经过Tempo2软件处理得到计时残差,处理精度高达1n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任意一个区间块表示为:[x1+(i-1)×d,x1+i×d](i=1,2,3...,n),在每一个小区间块内进行统计,若计时残差值xj(j=1,2,...,n)在该区间内,则该区间块内计时残差值xj对应的数量yj为1,否则为0,故频率分布图上该区间块对应纵坐标值Yj(j=1,2,...,n)的表达式为:
通过式(4-2)确定不同区间范围内样本计时残差值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计时残差值在不同区间内出现的频率分布图通过直方图的形式表示,横坐标表示计时残差值的分布区间,每一个节点为区间的一个端点,纵坐标表示在对应区间内样本计时残差值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为:对直方图进行观察,初步确定属于哪种概率分布模型,概率分布模型为高斯分布、均匀分布、几何分布或泊松分布中的任意一种;不同的模型对应不同的检验方法,通过检验结果判断初步确定是否正确,最后即可确定该样本计时残差数据对应的概率统计分布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模拟残差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直方图的横坐标实际上是多个小区间块,而不是具体数值,因此需要先把区间块变成具体的值,设任意一个区间块为[x1+(i-1)×d,x1+i×d](i=1,2,...,n),区间块对应的Yi为该范围内残差值的数量;针对第i个区间块,设该区间块对应的具体数值Zi为:
Zi=[(x1+(i-1)×d)+(x1+i×d)]/2 (4-6)
设一组数据(Zi,Yi)(i=1,2,...,n),每一个Zi对应一个Yi,即可带入所确定的概率统计分布模型的函数中进行拟合,得到概率统计分布模型的具体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40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