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总线的事务处理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11053563.8 | 申请日: | 2022-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9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 发明(设计)人: | 孙旭;周玉龙;刘刚;李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G06F15/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张涛;杨帆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总线 事务处理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总线的事务处理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涉及总线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根据对时延的敏感程度将总线系统中的主设备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别的主设备设置对应的初始QOS值,总线具备超前传输特性;针对每个主设备,对其滞外事务进行监控,并在监控过程中计算滞外事务的响应时间和预测缓存空间利用率;基于响应时间、预测缓存空间利用率以及对应的初始QOS值得到新QOS值;将对应的初始QOS值更新为新QOS值,并使总线根据新QOS值进行事务处理。本发明对具备超前传输特性的总线实现了动态优化,解决了在多个主设备多条总线的架构下可能导致的总线性能下降、总线死锁问题,保证了总线准确高效地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总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总线的事务处理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对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芯片处理速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系统总线作为连接各个模块的中枢桥梁,对SOC系统的性能起到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多个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的系统中。
对于拥有超前传输(outstanding transaction)特性的总线,例如AXI(AdvancedeXtensible Interface,先进可扩展接口)总线,其总线系统由Master(主设备)、Slave(从设备)和Interconnect(中间互联部分,ICN)等基本器件搭建而成,为多主多从的结构。
AXI协议定义了5个独立的通道,每个通道通过VALID(数据有效)和READY(接收有效)信号完成握手机制。5个通道分别为:读地址通道(AR)、读数据通道(RD)、写地址通道(AW)、写数据通道(WD)和写响应通道(WR)。
超前传输(outstanding transaction)特性是 AXI 总线能够实现高性能传输的原因之一,主机在当前传输事务完成前,就可以开始下一个传输事务。因此系统中可能存在多个进行中的传输事务。假设多个事务能够被从机并行处理,可提高系统的性能。
图1示出了超前读传输事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未进行超前传输的场景(如图1 Without outstanding部分)下,主机发出传输事务后,等待从机返回数据,再开始下一次传输。显然,超前传输在该场景中(如图1 With outstanding部分)能够减少33%的传输时间。
系统中主设备的outstanding事务可以掩盖访存延迟并且提升存储器的性能,然而,主设备的outstanding事务并非越多越好,当主设备的outstanding 事务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严重影响系统中其它主设备的访存性能。
图2示出了AXI总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系统中有3条AXI总线(AXIBus 1-3),4个主设备(M1-M4),且4个主设备都有访问同一个从设备DDR的事务。其中mx_trans(1≤x≤4)表示各个主设备的访存事务,假设M1、M2、M3、M4的优先级排序为M1=M3=M4M2。在运行具体的应用场景时,当低优先级主设备M2的outstanding事务 m2_trans 数量过多时,M2至存储器之间m2_trans事务的队列也会变长,然而由于m2_trans 的优先级低于m4_trans,即在DDR Controller 的仲裁过程中m2_trans不能得到尽快处理,因此使得M1和M3的事务长时间被总线反压至各自端口,导致高优先级主设备的性能严重受损,严重时会引起超时中断导致系统报错。
因此原有的总线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处理所有情形下的事务流程。
为了改善该问题,现有的方案如下:
1. 不使用outstanding事务,或将outstanding事务个数限制为一个较小值,例如2个、3个等;
2. 修改从设备的事务处理方式,比如从设备端增加大的缓存空间,或优化多事务时的仲裁方式。
然而,以上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35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