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加成型模具胶的制备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94573.5 | 申请日: | 2022-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0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 发明(设计)人: | 冯钦邦;郑鸿达;江广荣;易勇;吴利民;王跃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福泽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83/08 | 分类号: | C08L83/08;C08L83/07;C08K7/26;C08K9/06;C08K5/05;C08K5/101;C08K5/5425 |
| 代理公司: | 广东省中源正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48 | 代理人: | 覃汉赳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成型 模具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加成型模具胶,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甲组份60~100份、乙组份5~20份、丙组份1~10份、白炭黑3~30份、白炭黑处理剂4~20份、铂催化剂,1.0×10‑5~5.0×10‑3份、抑制剂α0.002~0.03份、抑制剂β0.01~0.1份;制备方法为:在基胶中加入甲组份的硅油、铂催化剂,制备成A组份;再由甲组份、乙组份、丙组份、抑制剂α和抑制剂β,制备成B组份;将A、B组份混合,在负压下抽真空脱泡,浇灌入模具,固化制成模具胶;本发明有效提高模具胶的耐油、耐溶剂性能,减少制品与模具胶的相互粘接,增强模具胶的力学强度;增强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模具胶的耐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加成型模具胶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模具胶可分为加成型模具胶和缩合型模具胶,缩合型模具胶在固化过程中会放出小分子,不仅使得胶体内部存在缺陷,使用寿命受到很大影响,而且线收缩率较大,不适用于精密模具的制造,且其深层固化不好,不适用于较厚制品。加成型模具胶固化不会产生副产物,收缩率极小,仅为0~0.1%,能深层固化,对接触的材料无腐蚀,尺寸稳定性好,更适用于精密模具和复制产品的生产。
加成型有机硅模具胶制作的模具,接触的注型材料主要是聚氨酯、环氧树脂及不饱和聚酯等,这些材料在模具内固化过程中,由于单体及内部溶剂的渗透、与模具内表面反应、制品固化反应发热,会使模具表面逐渐老化、粗糙,使其脱模性变差,复制品尺寸精度变差,导致模具的翻模次数减少,使用寿命缩短。有的为了增加制品的脱模性,防止制品出现细纹,会在模具内表面喷涂脱模剂,脱模剂内部含有溶剂、有机硅或油脂等成分,腐蚀模具内表面,长期的使用也会影响模具胶的寿命。因而传统加成型模具胶寿命短,使用次数仅为20~50次。
CN 201410305433.8公开了一种加成型文化石模具胶及其制备方法,此方法为最基本的加成型模具胶的制备方法,制品形状简单,要求低,制品材质为水泥、沙子、无机颜料,对模具胶影响较小。CN 201510762785.0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加成型模具胶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了高乙烯含量的乙烯基硅油和乙烯基硅树脂增加交联密度来提高模具胶的力学强度,但过高的增加交联密度会使得模具胶变硬,伸长率低,脱模较难,不适合制备尺寸复杂的制品,实际中只能制形状结构简单的制品。CN201310738428.1公开一种可用于制作水晶钻的加成型模具胶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了抑制剂即超低粘度的侧链全部为甲基苯基的线性聚硅氧烷来减少模具胶表面与水晶钻表面即环氧树脂的相互反应,但添加后翻模次数仅有35~45次,此方法仅适用于环氧树脂为注型材料如水晶钻的结构简单的制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高性能加成型模具胶的制备工艺,在分子链中引入氟基团,解决模具胶与注型材料的反应粘结问题,注型材料适用范围更广,采用含氟基团和乙烯基基团的白炭黑处理剂,解决白炭黑容易运动析出、与基料相容性差、补强效果不足的问题;引入单端含氢氟硅油,可有效增强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并使模具胶具有高回弹性,在保证拉伸强度及精度的前提下,使得模具胶硬度保持在适用范围内,制品更容易脱模,尤其是能制备脆弱制品,适用范围更广。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性能加成型模具胶,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甲组份60~100份、乙组份5~20份、丙组份1~10份、白炭黑3~30份、白炭黑处理剂4~20份、铂催化剂,以铂计,1.0×10-5~5.0×10-3份、抑制剂α0.002~0.03份、抑制剂β0.01~0.1份;
其中,甲组份结构通式为:
乙组份结构通式为:
丙组份结构通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福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福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94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