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纹通过性检测专用套筒头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85008.2 | 申请日: | 2022-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6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崔文波;何鹏瞧;林洪涛;朱鹏;杨喜伟;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王海婷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纹 通过 检测 专用 套筒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螺纹通过性检测专用套筒头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检测工具技术领域。解决焊接后车身总成/分总成上的螺纹的通过性检测的问题。它包括配套螺母或配套螺杆、输出端、磁铁、磁铁框架和输入端,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中心轴处均开设有中心通道,输出端套设在输入端的前端,输入端的中心通道和输出端的中心通道连通,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通过防脱结构定位,在输入端上套设有磁铁框架,输出端的后端面抵在磁铁框架的前端面上,输出端、磁铁框架和输入端均同轴布置,在磁铁框架的前后端面之间均匀开设若干磁铁安装通孔,在每个磁铁安装通孔内设有一个磁铁,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导磁构件。本发明用于焊接后车身总成/分总成上的螺纹的通过性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检测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纹通过性检测专用套筒头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总成上焊接有数以千计的螺纹标准件,在项目生产准备阶段车身制造时的焊接飞溅较多,焊接飞溅易粘结到螺纹表面,如不先行清除,后续装配时极有可能损坏螺纹。而通过肉眼观察又无法对螺纹上粘结的焊接飞溅全部的识别。为防止损坏螺纹,现有的检测手段是在总成焊接后使用与待检螺纹配套的螺母/螺栓,采用人工旋入旋出的方式对焊接总成进行百检,并对问题螺纹进行处理。此种检测方法效率低。
在现有技术中,一种螺纹检测设备适用于焊接前单个螺纹标准件/螺母板类总成的检测,不适用于焊接后车身总成/分总成上的螺纹的通过性检测。在现有技术中,未发现适用于汽车车身的螺纹通过性检测的工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螺纹通过性检测专用套筒头,以解决焊接后车身总成/分总成上的螺纹的通过性检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螺纹通过性检测专用套筒头,包括配套螺母或配套螺杆、输出端、磁铁、磁铁框架和输入端,在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中心轴处均开设有中心通道,所述输出端套设在输入端的前端,所述输入端的中心通道和输出端的中心通道连通,所述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通过防脱结构定位,在输入端上套设有磁铁框架,输出端的后端面抵在磁铁框架的前端面上,磁铁框架的后端面抵在输入端的轴向台肩上,所述输出端、磁铁框架和输入端均同轴布置,在磁铁框架的前端面上均匀开设若干磁铁安装通孔,在每个磁铁安装通孔内设有一个磁铁,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和均为导磁构件,输入端的中心通道的后端为安装扭力扳手的第一配套连接孔,输出端的中心通道的前端为安装配套螺母或配套螺杆的第二配套安装孔,配套螺母安装在输出端的第二配套安装孔内时,配套螺母前端凸出输出端的前端面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防脱结构包括两个防脱销和一个橡胶圈,在输出端的外周面上对称设有两个贯通输出端壁面的安装孔,在输入端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槽,在每个安装孔处配合一个防脱销,防脱销穿过安装孔到输入端的环形槽内,在两个安装孔外端所在圆弧处设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安装橡胶圈。
更进一步的,第二配套连接孔内设有对配套螺栓或是配套螺母轴向定位的限位台肩,所述配套螺母为外六角螺母,配套螺栓为外六角螺栓,所述第二配套连接孔形状与配套螺母或配套螺栓相适应。
更进一步的,磁铁为规则形状磁铁,磁铁框架上加工有2-8个磁铁安装通孔,磁铁安装通孔的孔径大于磁铁的直径0.2mm-0.5mm,磁铁安装通孔的长度大于磁铁的长度0.5mm;磁铁的装配方向采取N极、S极相间的方式。
更进一步的,输出端和输入端配合后的中心通道的最小直径大于待检螺栓的螺纹直径,输出端和输入端配合后的中心通道的可用长度大于同规格最长的待检螺栓的长度。
更进一步的,输出端、磁铁框架和输入端的最大外径尺寸一致,在输出端的最大外径处间隔设有用于手动旋入/旋出的滚花区和用于打滑识别的涂色区。
更进一步的,第一配套连接孔的长度不小于扭力扳手的方头长度,且在第一配套连接孔向内留有3mm的空刀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850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热能、空气能组合式供热供冷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的平面拉丝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