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消声效果的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76755.X | 申请日: | 202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3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晨;马泽群;曹贻鹏;张润泽;张新玉;张文平;冯智瑶;国杰;赵晓臣;柳贡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39/12 | 分类号: | F04B39/12;F04B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消声 效果 旁通 再循环 结构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消声效果的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包括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的两端分别为进气管进气口和进气管出气口,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内侧面上靠近进气管出气口的一侧加工有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进口,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内侧面上靠近进气管进气口的一侧沿轴线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加工有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相邻两个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之间设有一个隔板,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的数量不小于2。本发明能解决现有的增压发动机的压气机产生的噪声过大,导致过大的噪声增加了设备正常运行的潜在隐患,且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具体地说是增压器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满足现代内燃机高动力性、高经济指标的要求,尤其是运输式和工程机械用增压柴油机所提出的在宽广的转速和负荷范围内应保持足够的增压压力以获得满意的低速性能(经济性能及排放指标)的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增压器压气机要在具有高效率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较宽的适用流量范围,特别是在小流量时要求达到较高的压比。这样压气机的喘振线必须向小流量方向移动。采用压气机进气旁通再循环(MWE)系统是拓宽压气机流量范围的有效技术措施,目前已得到广泛地应用。
随着设计技术的进步,涡轮增压器不断向着大流量、高压比发展,增压器的噪声问题也日益突出。过大的噪声不仅是设备正常运行的潜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大量研究证实,压气机的气动噪声声压级频率高,是增压器的主要噪声源之一,降低压气机的气动噪声,便可以有效地减小增压器的整机噪声。而降低噪声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对噪声进行控制,目前多采用加装消声器的方式来降低噪声,少有通过改变压气机进气管的结构来降低噪声的措施。
综上所述,现有的增压发动机的压气机产生的噪声过大,导致过大的噪声增加了设备正常运行的潜在隐患,且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现有的增压发动机的压气机产生的噪声过大,导致过大的噪声增加了设备正常运行的潜在隐患,且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等问题的一种具有消声效果的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具有消声效果的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内沿圆周方向加工有进气旁通再循环腔体,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的两端分别为进气管进气口和进气管出气口,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内侧面上靠近进气管出气口的一侧加工有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进口,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内侧面上靠近进气管进气口的一侧沿轴线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加工有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相邻两个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之间设有一个隔板,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的数量不小于2,所述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和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进口均与进气旁通再循环腔体相通。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本体包括进气管法兰、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封口、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一端与进气管法兰的端面固定连接,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的外部套设有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的一端与进气管法兰固定连接,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远离进气管法兰一端的外侧面通过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封口与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靠近进气管法兰一端的外侧面通过内外壁连接柱与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进气管法兰、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封口和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之间形成进气旁通再循环腔体。
2、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内壁、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外壁和进气管法兰同轴设置。
3、进气旁通再循环结构气流出口之间沿轴线方向由前至后依次等间距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767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