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冷线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69118.X | 申请日: | 2022-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0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卢冠宇;王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7/02;H01B7/17;H01B7/18;H01B9/02;H01B11/00;B60L53/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冷线缆,包括,外支撑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管内部的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内支撑管与所述外支撑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体,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液冷线缆,通过在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快速带走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线缆的载流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冷线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高,电池容量增大,导致充电时间过长,快速充电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载流量较小,充电时间长,用户的充电体验并不好。而限制大功率充电桩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提高整个系统的载流能力。在使用充电桩给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时,由于线芯自身具有电阻,当有电流通过时,线芯会在自身电阻的作用下发热。然而,目前的线缆散热能力差,致使线缆的载电流能力差。充电桩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充电桩的功率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大,越容易造成充电线缆发热,形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越高的电流越容易对线缆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线缆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线缆,包括,外支撑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管内部的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所述内支撑管与所述外支撑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体,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流通冷却液。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或者,所述第一导体为负极充电线缆,所述第二导体为正极充电线缆和/或地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外壁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导体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体外套设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一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支撑管外壁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之间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体的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体外套设第二绝缘层,所述内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及多个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通道。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横截面一端与所述内支撑管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支撑管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支撑管外周还依次套设屏蔽层和护套层。
可选地,所述外支撑管外周还设置控制线层,所述控制线层内沿所述液冷线缆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控制线和/或信号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之和,占所述液冷线缆整体横截面积的15%-45%。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通道内部横截面积之和相差不超过10%。
可选地,所述冷却液的冷却速率是0.05k/s-5k/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91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