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64094.9 | 申请日: | 2022-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57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潘红芹;刘佳;李广谦;高洋;安琪;耿鸿雁;安婷玉;钮剑;葛立峰;王彩虹;王含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信弘远(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9/48 | 分类号: | G06F9/48;G06F8/61;G06F9/445;G06F9/45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复***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件 系统 迁移 方法 装置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终端的硬件信息;基于所述硬件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满足迁移条件;在满足迁移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初始系统资源再配置并安装目标系统;重启目标终端进入目标系统,将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映射至目标系统;在数据映射过程中,对所述数据进行验证;在所述数据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对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进行挂载,并完成软件迁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信息化领域,自主国产产品代替国外商用产品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中,大多数软件都只有Windows版本,难以适应国产自主研发的系统。面对当前国产化系统的过度阶段,从Windows系统切换至国产系统时容易导致软件无法使用的情况,从而影响工作的推进。若通过对软件改造使之适应新开发的系统,会经历漫长的改造周期,并且软件的功能也需要实时更新,耗时漫长,难以满足生产工作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终端的硬件信息;基于所述硬件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满足迁移条件;在满足迁移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初始系统资源再配置并安装目标系统;重启目标终端进入目标系统,将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映射至目标系统;在数据映射过程中,对所述数据进行验证;在所述数据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对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进行挂载,并完成软件迁移。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终端的硬件信息;判断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硬件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满足迁移条件;配置单元,用于在满足迁移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初始系统资源再配置并安装目标系统;映射单元,用于重启目标终端进入目标系统,将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映射至目标系统;验证单元,用于在数据映射过程中,对所述数据进行验证;数据挂载单元,用于在所述数据验证通过的情况下,对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进行挂载,并完成软件迁移。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跨系统迁移的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基于软件跨系统迁移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对目标终端的初始系统进行资源再配置并安装目标系统;将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映射至目标系统;并对所述初始系统的数据进行挂载,并完成软件迁移。无需人工干预、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软件进行改造,使得软件可快速的适应新开发的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开发成本,节约开发时间。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软件迁移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软件迁移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信弘远(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信弘远(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40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