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前后减振器配合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22741.X | 申请日: | 202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3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昱;王世红;郭晋;刘中华;刘萌嵩;郭宝鑫;刘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04 | 分类号: | G01M9/04;G01M9/08;G05D1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胡砚智 |
地址: | 110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展弦比 模型 纵向 振动 前后 减振器 配合 控制 方法 系统 | ||
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前后减振器配合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风洞实验领域。本发明通过粘贴在“模型‑天平系统”质心的加速度计和“模型‑天平‑支杆系统”质心的加速度计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分别驱动位于天平、支杆中间的前置减振器和位于支杆、中部支架的后置减振器,可以有效针对“模型‑天平‑支杆系统”的不同位置的振动决定减振器输出,实现对风洞试验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的前后减振器配合控制,并合理分配给压电陶瓷的控制信号,延长压电陶瓷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配合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风洞实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型民用飞机普遍具有大展弦比机翼的特点,由于展弦比大,机翼根部弯矩大,同时采用复合材料结构,都会给结构设计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不断进行风洞试验,对大展弦比模型进行模型模拟,按结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布局形式,为民用飞机机翼设计提供重要指导。
大展弦比民机模型在宽频气流脉动激励作用下,在俯仰或偏航等多个自由度上都会发生振动,需要研制具有模块化特点、对支杆外形和刚度特性影响小、具有高的载荷输出能力、具有较宽的频率调节范围的振动抑制系统。为了使纵向试验的迎角范围扩大到抖振迎角,需要开展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组合抑振算法研究。
2007年NASA NTF研究所S .Balakrishna等人在《Development of a Wind TunnelActive Vibration Reduction System》中提出了采用测力天平作为振动信号采集器并将采集的信号作为反馈信号实现模型振动的主动控制。但是天平信号非常微弱,极易受到高压压电陶瓷驱动信号的干扰,且风洞环境复杂,具有强电场与强磁场,影响到振动信号的反馈,进而造成高压压电陶瓷抑振器控制的不准确,影响振动抑制的效果。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涂凡凡、宋静、陈卫东等人在《人工神经网络在压电主动减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和《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中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振动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器来实现模型振动的主动控制。但是该方案仅在支杆一处安装压电抑振器。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刘巍、姜雨丰、刘惟肖等人在《一种风洞支杆的前后置抑振器协同抑振方法》中采用加速度两次积分的方式获得支杆尾端的瞬时位移,进而求得支杆转角瞬时偏差,但是该方案仅在模型头部布置一个加速度计,不能准确反映“模型-天平系统”和“模型-天平-支杆系统”的振动情况,而且加速度计的两次积分可能会引入较大的误差,影响实际的振动抑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风洞模型纵向振动前后减振器配合控制方法,也是一种风洞支杆的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协同抑振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得“模型-天平系统”和“模型-天平-支杆系统”的质心,将两个加速度计分别布置在相应系统的质心。通过采集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获得风洞模型振动的加速度,以此作为反馈信号,并通过控制器滤波和计算,向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发送控制信号,经过各自功率放大器放大,再作用在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的压电陶瓷。保证压电陶瓷输出的力矩可以抵消模型的振动力矩,产生对风洞 “模型-天平-支杆系统”振动的抑制作用。由于加速度计位于质心附近,测得的加速度信号能真实反映系统的振动状态,经过滤波的加速度计信号有效去除了电磁干扰,适合在实际风洞实验测量中的应用。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前后减振器配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搭建大展弦比模型纵向振动前置减振器和后置减振器机械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227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面向嵌入式智能摄像机的视觉分析系统与方法
- 下一篇:一种预涂板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