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拟核壳型复合磨粒抛光过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19452.4 | 申请日: | 202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93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姜胜强;王变芬;张玮;徐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5 | 分类号: | G06F30/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核壳型 复合 抛光 过程 方法 | ||
1.一种模拟核壳型复合磨粒抛光过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建立工件模型,将所述工件模型赋予参数;
S2:建立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设置所述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的属性和参数;
S3:将工件模型和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集成在一起,建立核壳型复合磨粒抛光工件模型;
S4:设置核壳型复合磨粒的冲击参数,模拟抛光过程;
S5:对核壳型复合磨粒的破坏及工件的冲击损伤进行统计分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核壳型复合磨粒抛光过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的工件模型,将所述工件模型赋予参数,具体包括:
S1101:设置第一区域大小,根据第一区域生成颗粒;
S1102:设置第一墙体区域大小;
S1103:设置所述颗粒的第一半径,第一孔隙率,第一密度,第一阻尼;
S1104:适当扩大工件颗粒半径;
S1105:调整接触数少于3的浮动颗粒半径;
S1106:设置所述生成颗粒的第一时间,建立所述工件模型;
S1107:添加颗粒粘结模型(Bonded Particle Model,BPM),使得工件颗粒间生成平行键,对工件颗粒间的平行键参数进行设定,为所述的工件模型添加第一刚度,第一法向切向刚度比,第一摩擦系数,第一临界阻尼比,第一法向强度,第一黏聚力,第一摩擦角;
S1108:设置工件颗粒间黏接半径的范围;
S1109:删除第一墙体,使模型处于松弛状态,获取工件的BPM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核壳型复合磨粒抛光过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具体包括:
S2101:建立核壳型复合磨粒的壳层模型;
S2102:设置第二区域大小;
S2103:设置第二墙体区域大小,在第二墙体区域生成壳层颗粒;
S2104:设置所述壳层颗粒的第二半径,第二孔隙率,第二密度,第二阻尼;
S2105:适当扩大壳层颗粒半径;
S2106:调整接触数少于3的浮动颗粒半径;
S2107:设置所述生成壳层颗粒的第二时间;建立所述核壳型复合磨粒的壳层模型;
S2108:添加颗粒粘结模型建模,使得壳层颗粒间生成平行键;
S2109:对壳层颗粒间的平行键参数进行设定,将所述的核壳型复合磨粒壳层模型添加第二刚度,第二法向切向刚度比,第二摩擦系数,第二临界阻尼比,第二法向强度,第二黏聚力,第二摩擦角;
S2110:设置壳层颗粒间黏接半径的范围;
S2111:删除第二墙体使模型处于松弛状态,获取对应的BPM模型;
S2112:保存核壳层复合磨粒的壳层文件;
S2201:建立核壳型复合磨粒的核层模型;
S2202:调用核壳型复合磨粒的壳层文件;
S2203:设置所述核层颗粒的第三半径,第三孔隙率,第三密度,第三阻尼;
S2204:设置第三区域大小,根据第三区域生成核层颗粒;
S2205:适当扩大核层颗粒半径;
S2206:调整接触数少于3的浮动颗粒半径;
S2207:设置所述生成核层颗粒的第三时间,建立所述核壳型复合磨粒的核层模型;
S2208:添加颗粒粘结模型建模,使得核层颗粒间生成平行键;
S2209:对核层颗粒间的平行键参数进行设定,将所述的核层模型添加第三刚度,第三法向切向刚度比,第三摩擦系数,第三临界阻尼比,第三法向强度,第三黏聚力,第三摩擦角;
S2210:设置核层颗粒间黏接半径的范围;
S2211:获取对应的BPM模型;
S2301:设置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的核-壳之间界面层接触参数,针对核壳型复合磨粒外壳与内核的结合界面,采用位移软化接触模型;
S2401:保存核壳型复合磨粒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1945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