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耗差分析的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反平衡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14186.6 | 申请日: | 202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92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商佳文;王庆河;戴维葆;李朝兵;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能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50/06;G06F11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宾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59 | 代理人: | 朱文玉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析 火电 机组 年均 供电 煤耗 平衡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燃煤火电机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耗差分析的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反平衡计算方法,包括步骤:S1,计算机组设计供电煤耗;S2,分别计算汽轮机年均实际热耗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锅炉年均实际热效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以及机组年均实际发电厂用电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S3,根据年均工况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的其他影响因素对供电煤耗影响的修正计算;S4,计算年均实际反平衡供电煤耗;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为计算火电机组年均实际供电煤耗提供了一种可行计算办法,以便在正平衡煤耗不准或失信的情况下,作为年均实际供电煤耗的核查、确认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火电机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耗差分析的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反平衡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燃煤火电机组多采用入炉煤皮带秤计量,入炉煤自动采样机采样,正平衡计算机组年均供电煤耗。有些机组装有以现场运行测量设备为基础的反平衡煤耗测算系统,进行反平衡煤耗在线计算。通过汽轮机热耗率、锅炉效率试验可确定试验工况的反平衡供电煤耗。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正平衡煤耗计算准确性依赖于入炉煤量计量准确性、入炉煤采样代表性和煤样储存、制样、化验规范性。由于皮带秤选型、安装、校验、运行、维护等问题,易造成入炉煤量测量偏差,部分机组无入炉煤皮带秤实物校验装置难保入炉煤计量准确。由于取样代表性差,煤样储存、制样、化验不规范等,会造成入炉煤热值的偏差。从而导致正平衡煤耗计算偏差。出于某种原因,发电企业可能会外报假煤耗,即便正平衡煤耗准确,也难于辨别。当正平衡煤耗出现过大偏差或存在造假时,目前尚没有准确确定机组年均供电煤耗的其他方法。
*以现场运行测量设备为基础的反平衡煤耗测算系统,由于依赖现场运行测点和测量系统,很难保证测量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现场反平衡煤耗测算系统其测算的反平衡煤耗也难于保证其准确性。
*虽然可通过汽轮机热耗验率试验、锅炉效率试验确定试验工况机组反平衡供电煤耗,但其煤耗是当时试验工况及运行条件下的煤耗,不能代表年度平均值。
*上述供电煤耗的测算均未能实现供电煤耗各影响因素对年均供电煤耗的耗差分析,不利于及时分析煤耗偏差原因。
*目前使用的机组供热对供电煤耗的影响计算办法仅考虑供热类别、供热压力、热电比(供热比)、机组类型等,虽较简单,但属于粗放型计算办法,且未考虑供热方式对主机效率及蒸汽做功能力的影响,导致折算煤耗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耗差分析的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反平衡计算方法”,通过多年使用,供电煤耗偏差一般可控制在2g/kWh以内,用于解决如下问题:
*计算不依赖正平衡入炉煤量、入炉煤热值,因此可避免正平衡计算入炉煤量、入炉煤热值测量偏差导致的煤耗计算偏差,并可鉴别供电煤耗造假行为。
*计算不依赖现场运行测量的基准流量、锅炉排烟氧量、锅炉排烟温度等,可避免因现场测量设备测量误差及测点代表性差造成的反平衡煤耗测算偏差。
*计算的是机组供电煤耗年均值,可解决汽轮机热耗验率试验、锅炉热效率试验仅能确定当时试验工况及运行条件下的反平衡供电煤耗的问题。
*计算基于耗差分析原理,计算结果体现了各影响因素对年均供电煤耗的影响,便于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供热对供电煤耗影响计算在供热、供电煤耗定义基础上,根据实际抽汽参数考虑了已实际做功情况,并充分考虑了供热方式对主机效率及蒸汽做功能力的影响,与目前计算办法供热对供电煤耗影响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耗差分析的火电机组年均供电煤耗反平衡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机组设计供电煤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能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能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141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