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吸声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98597.0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1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培礼;陶刚;姜立平;张金敏;庄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9/06;C08K9/04;C08K7/08;C08K7/26;C08J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曼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65 | 代理人: | 郜文刚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吸声 聚酰亚胺 泡沫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声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锆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共同改性硅藻土(2)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锆纤维(3)制备聚酰亚胺复合泡沫材料;①将聚酰胺酸、步骤(1)制备的锆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共同改性硅藻土和步骤(2)制备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锆纤维加入水中,再加入三乙胺搅拌、超声分散均匀,得到水分散液;②将步骤①制备的水分散液倒入模具中,真空冷冻干燥,热亚胺化,得到复合泡沫材料。本发明制备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吸声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噪声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源之一,目前噪声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吸声材料进行吸声降噪处理。根据吸声机理的不同,吸声材料主要分为共振结构吸声材料、纤维类吸声材料、多孔性吸声材料以及其他结构吸声材料。不同吸声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应用条件:共振结构吸声材料吸声系数高,但加工性能较差;纤维类吸声材料吸声降噪性能好,但其物理性能较差;多孔性吸声材料具有较好的降噪功能,但是强度和刚度低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声波属于机械波,其传播本质是能量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耗损其实是能量的耗散和转换。高分子泡沫材料在吸声降噪方面的特点:(1)当声波通过泡孔中的裂缝和微孔形成的连通路径时,会产生摩擦和黏滞作用而被消耗;(2)不论是开孔还是闭孔泡沫材料,声波都会在材料界面和孔腔内壁发生多次反射和衍射,声能随着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3)根据分子驰豫吸收损耗理论,由于介质中质点振动和声波传播周期并非同步进行,两者相位相差了数个周期,从而导致声能损耗。泡沫材料的吸声机理不仅存在黏弹性阻尼吸声、共振吸声、界面损耗,还包括波形转换等吸声机理。因此,泡沫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多孔吸声降噪材料。
聚酰亚胺(PI)泡沫兼具树脂和多孔材料的性能优点,具有质轻、耐辐射、吸声降噪、耐高低温、阻燃、耐火焰穿透和隔热保温等特点,可作为轨道交通、武器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隔热、吸声、减振、绝缘材料。
任晓荷等基于异氰酸酯基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研究了泡沫密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泡沫密度的改变对泡孔尺寸的影响较大,即影响泡孔的大小、紧密程度、开孔闭孔程度。结果表明,在315~500 Hz频率范围内,吸声系数最小为0.16。在低频范围内适当提升泡沫的密度,可以提高泡沫材料的吸声性能。
CN104059213B公开了一种使用应用有碳纳米管的发泡聚氨酯泡沫的车用吸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车用吸音材料,通过添加碳纳米管作为一部分阻燃填料的取代物,增加开孔的比率并均匀保持泡沫的孔结构,从而具有优异的吸音和隔音性能并保持优异的阻燃性,并且本发明也公开了车用吸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540839A公开了一种轻质吸声隔热聚酰亚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由芳香二酐、低分子醇、表面活性剂、助剂按比例混合在极性溶剂中反应形成泡沫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与异氰酸酯在模具内反应,半自由发泡形成泡沫中间体,经过微波辐射处理,再用老化箱加热固化后得到固体聚酰亚胺泡沫。本发明的制备过程路线短,工艺简单,泡沫前驱体溶液粘度低、稳定性好,适应浇注、挤出等过程工艺,发泡过程简单易控,泡沫产品不会出现裂泡、塌陷、不匀及材料酰亚胺化不彻底等缺陷,获得的固体聚酰亚胺泡沫性能稳定,强度高,密度轻、阻燃,具有良好的吸声、隔热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汽车行业、冷库冷冻以及其他特殊应用等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85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