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7367.2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祝志雄;解晓宁;应晓猛;刘凤源;杨黛竹;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29 | 分类号: | B28B1/29;B28B13/02;B28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6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砌块 生产工艺 | ||
本申请涉及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采用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封膜装置,包括升降板、滑动连接于升降板的安装板和用于驱使安装板往复移动的驱动结构;安装板上设有收卷辊和用于驱使收卷辊转动的第一电机;收卷辊上缠绕有薄膜。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浇筑、准备、铺膜、收膜以及结束。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通过在料浆表面铺设薄膜,将料浆与环境空气基本隔绝,减少料浆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湿热交换,提高料浆内部的湿热均匀性,以提高料浆硬化发气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凭借轻质保温的优势,已逐渐成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理想墙体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工民建筑中,其生产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料准备、配料、搅拌、浇注、预养发气、切割、蒸压和包装等工序。其中,预养发气工序是加气混凝土料浆在模具中发气膨胀并逐渐稠化硬化成可供切割坯体的工艺过程。
现有的预养发气工序中,加气混凝土料浆除与模具接触,其上表面会直接裸露在环境空气中,与环境空气之间发生湿热交换。由于硬化之前料浆的温度和湿度始终高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使得料浆的湿、热不断向环境空气中迁移,逐渐降低料浆表面的温湿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随着料浆表面温湿度的降低,模具底部料浆的湿热会逐渐迁移到料浆表面,并在料浆中形成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加重了料浆中温度和湿度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而影响发气过程和硬化过程中料浆的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料浆发气硬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采用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封膜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模具一侧的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升降板和设于所述升降板与机架之间的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安装板和用于驱使所述安装板在滑槽内往复移动的驱动结构;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内转动连接有收卷辊且所述收卷辊的转轴垂直于滑槽,所述固定壳外设有用于驱使所述收卷辊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收卷辊上缠绕有薄膜,所述固定壳下端开设有供薄膜穿过的开口且所述开口处设有用于清洁所述薄膜的清洁组件;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浇注:将混凝土料浆浇注在所述模具内;
S2,准备:先利用驱动结构将收卷辊移动至滑槽的一端,预先将所述薄膜从开口处拉出,启动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收卷辊下降,直至薄膜与混凝土料浆接触;
S3,铺膜:启动第一电机,使得收卷辊释放薄膜,利用驱动结构驱使收卷辊向滑槽的另一端移动,移动过程中将薄膜铺设在混凝土料浆表面;
S4,收膜:待混凝土凝固后,反转第一电机,驱使收卷辊收回薄膜,并利用驱动结构驱使收卷辊反向移动,同时启动所述清洁组件对薄膜进行清洁;
S5,结束:收膜动作完成后,启动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收卷辊上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混凝土料浆浇注在模具内后,将安装板通过驱动结构移动至滑槽的一端,并预先将薄膜拉出开口,启动升降气缸,带动收卷辊下降至与料浆接触。启动第一电机,收卷辊转动,释放薄膜,然后利用驱动结构驱使安装板向滑槽另一端移动,则能够将薄膜铺设在料浆表面。薄膜铺设在料浆表面,能够基本将料浆与环境空气隔绝开,以减少料浆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湿热交换,提高料浆内部湿度与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料浆发气硬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当混凝土凝固后,反转第一电机,收卷收回薄膜,同时清理组件自动将黏附在薄膜表面上的混凝土粉块进行清理,无需频繁清洗薄膜,则薄膜能够循环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的丝杆和用于驱使所述丝杆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丝杆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于所述升降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73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