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6349.2 | 申请日: | 202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8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郝韶楠;周兴全;刘碚洪;吴付华;陈强;庞红璐;马旭;祝诗学;侯小波;原先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30/2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马碧娜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排站 运行 规则 数据 挖掘 方法 系统 终端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涉及电排站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对泵站运行记录序列中的累积降雨量和泵站开启状态进行滑动相关分析,得到相关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偏移尺度;确定不小于时间偏移尺度的透视时间尺度,并依据透视时间尺度对原始电排站数据进行数据透视,得到数据透视结果;依据数据透视结果对累积降雨量和泵站状态进行相关分析,并以相关性最高的累积降雨所对应的降雨量作为泵站开启状态的降雨响应值。本发明与原始的水位启动边界相比,可大大提高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正确性,提升了电排站模型模拟与实际运行工况的匹配度,为后期模型的水文水动力匹配提供较好的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排站数据分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背景技术
电排站运行规则是水动力水质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则简化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动力水质模型的结果合理程度。
目前,大部分电排站运行规则都是通过水位来设定泵站运行规则,达到某一水位开启电排站,在水位降低到低水位时关闭泵站。而在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实际运行工况受人为操控因素影响较大,在水文水动力模型中通过预设水位响应的方法不能反映电排站的真实运行工况,不利于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后期率定。
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可大大提高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正确性,提升了电排站模型模拟与实际运行工况的匹配度,为后期模型的水文水动力匹配提供较好的基础,例如应用于流域面积小于100km2的小流域。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泵站运行记录序列中的累积降雨量和泵站开启状态进行滑动相关分析,得到相关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偏移尺度;
确定不小于时间偏移尺度的透视时间尺度,并依据透视时间尺度对原始电排站数据进行数据透视,得到数据透视结果;
依据数据透视结果对累积降雨量和泵站状态进行相关分析,并以相关性最高的累积降雨所对应的降雨量作为泵站开启状态的降雨响应值。
优先的,所述泵站运行记录序列包括内江水位、外江水位、泵站状态和累积降雨量。
优先的,所述泵站运行记录序列中的数据采用间隔时间为5-30min。
优先的,所述时间偏移尺度的获得过程具体为:
选取滑动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最大所对应的时间点作为滑动终止点;
以滑动相关分析的滑动起始点与滑动终止点之间的间隔时间作为时间偏移尺度。
优先的,所述透视时间尺度的确定过程具体为:
选取滑动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大于设定系数的相关时间点;
选取相关密度最大的时间区域;
以时间区域的间隔时长与时间偏移尺度之和作为透视时间尺度;
或,选取大于时间偏移尺度的Excel表中最短透视尺度作为透视时间尺度。
优先的,所述相关密度为时间区域内相关时间点的数量与时间区域的间隔时长比值。
优先的,所述降雨响应值可作为水文水动力模型的边界条件纳入模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排站运行规则的数据挖掘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6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