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80588.9 | 申请日: | 202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8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吴士泓;王志刚;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04883;G09B5/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倚雯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上 交互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设备,通过传感设备检测用户的状态信息,将状态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并在服务器上构建用户的数字孪生体,服务器将包含用户的数字孪生体的虚拟交互场景发送至可穿戴设备,用户就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上述方案,能够提高用户在线上交互时的可互动性,减少用户之间的距离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字孪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人们进行线上交互时往往只能在显示器上以视频方式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方式仍然无法使人们体验到与线下体验相同的感受。以职业培训为例,现有的职业培训多为理论培训、实操培训或三维仿真模拟等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方式,通常需要讲述者和参与者在线下(如培训室,教室等)聚集。
目前,针对线下交互的技术缺陷,已经开展诸如线上语音、视频等交互方式。然而,这些线上交互方式由于隔着屏幕无法使讲述者和参与者感受到线下面对面交互时的可互动性,同时也存在极为疏远的距离感。有鉴于此,如何提升用户在线上交互时的可互动性,减少用户之间的距离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设备,能够提升用户在线上交互时的可互动性,减少用户之间的距离感。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包括:接收各个用户分别在线下所产生的交互数据;其中,所述各个用户包括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所述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在线下分别配有交互套件,所述交互套件包括传感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所述交互数据由所述传感设备采集并上传,所述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通过各自配备的可穿戴设备分别预先登入由服务器构建的虚拟交互场景,且所述虚拟场景含有所述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的数字孪生体;基于所述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的交互数据,分别同步控制所述虚拟交互场景中所述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的数字孪生体。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线上交互方法,包括:发送用户线下所产生的交互数据至服务器;其中,各个所述用户在线下分别配有交互套件,所述交互套件包括传感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所述交互数据由所述传感设备采集并上传,各个所述用户通过各自配备的可穿戴设备预先登入由所述服务器构建的虚拟交互场景,所述虚拟场景含有各个所述用户的数字孪生体,且各个所述用户包括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获取所述虚拟交互场景中同步后的各个数字孪生体;其中,所述虚拟交互场景中各个所述数字孪生体,由所述服务器基于各个所述用户的交互数据分别控制同步。
本申请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的线上交互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线上交互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各个用户的交互套件,所述各个用户包括讲述者和至少一个参与者,所述交互套件与所述服务器通信连接,且所述交互套件包括传感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供所述用户预先登入由所述服务器构建的虚拟交互场景,所述虚拟场景含有所述各个用户的数字孪生体,所述传感设备用于采集所述用户在线下产生的交互数据并上传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基于所述各个用户的交互数据,分别同步控制所述虚拟交互场景中所述各个用户的数字孪生体,且所述可穿戴设备还用于获取所述虚拟交互场景中同步后的各个数字孪生体。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线上交互方法。
上述方案,通过用户的交互套件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及交互套件对用户动作、语音等特征的捕捉,同步控制服务器构建的虚拟交互场景的各个用户的数字孪生体做出与用户一样的动作、声音、表情等,且用户在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上可以观察到其他用户的数字孪生体的状态,使得线上交互也能具备线下交流时的实时性,减小了各个用户在线上交流时的距离感,可以通过语音、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互动,增强了互动的多样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805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装体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人体健康风险快速筛查设备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