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渣固态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57105.3 | 申请日: | 202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76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程建波;范彩云;黄小云;卓钊;宛晓春;黄进宝;陈丽娟;王菊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0/12 | 分类号: | A23K10/12;A23K10/37;A23K10/30;A23K30/18;A23K50/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庄华红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态 发酵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茶渣固态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用途。该茶渣固态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茶渣培养基质量计,向茶渣培养基中接种有效活菌数至少为106cfu/g的混合菌株,在28℃~34℃下发酵1~7天,收集发酵产物,即得;茶渣培养基是将茶渣与谷物按照质量比1.2~1.5∶1混合得到,茶渣培养基的含水量为47%~77%;混合菌株为酿酒酵母、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杆菌、魏斯氏菌、苏云金杆菌、副地衣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两种。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发酵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并更利于反刍动物消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茶渣固态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背景技术
茶叶营养价值丰富,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质、纤维、糖、维生素、矿物质、单宁和皂甙等,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但目前茶叶加工行业因其设备条件和加工工艺不够成熟等因素限制,致使其利用率较低。研究表明茶叶深加工和速溶茶提取后会产生约70%(茶叶干物质)的茶渣,被当作工业废料抛弃,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茶渣作为茶叶加工副产物,其仍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如粗蛋白质,粗纤维,多糖,茶皂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研究表明茶渣中含有16.3%~35.65%的粗蛋白质,1~7.4%的粗脂肪,16%~18%的粗纤维,8%~9%的矿物质,1%~2%的茶多酚、0.1%~0.3%的茶氨酸以及1.5%~2.0%的赖氨酸等。
我国作为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每年茶叶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可产生超过500万吨茶废弃物(包括茶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部分却被当作工业废料抛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剧环境污染,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合适的利用策略。现如今,已进行以茶渣为原料的科学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茶渣中存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生态特性,具有作为有机肥料的巨大潜力;(2)将茶渣和污泥混合,经过压滤、烘干和挤压,制备成生物颗粒质燃料;或以茶渣为原料制备生物油或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沼气(3)茶渣富含粗纤维,结构疏松多孔,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减少营养流失的能力,可开发作为一种低本高效的有机吸附剂,应用于环保领域中;(4)提取茶渣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茶渣的综合利用率及经济附加值;(5)将茶渣直接作为饲料成分或功能性添加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对动物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固态发酵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绿色环保、易于规模化的工艺。微生物本身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且分泌各种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等)与未知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风味,提高营养价值及养分利用率。若茶渣经微生物固态发酵不仅有望延长保存期,提高营养价值,解决茶渣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缓解畜禽蛋白饲料紧缺的情况,降低饲料成本。现有研究虽提高了茶渣的营养价值,降解部分抗营养因子,但并没有解决新鲜茶渣水分高难储存、含有抗营养因子、适口性差的问题。目前有关延长茶渣保存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乳酸菌青贮,采用乳酸菌青贮虽延长了保存期,但往往生产周期较长,且单独乳酸菌类微生物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很好地均衡营养。因此,提供一种新的茶渣固态发酵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渣固态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茶渣培养基质量计,向茶渣培养基中接种有效活菌数至少为106cfu/g的混合菌株,在28℃~34℃下发酵1~7天,收集发酵产物,即得;
其中,所述茶渣培养基是将茶渣与谷物按照质量比1.2~1.5∶1混合得到,所述茶渣培养基的含水量为47%~77%;
所述混合菌株为酿酒酵母、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杆菌、魏斯氏菌、苏云金杆菌、副地衣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两种。
优选地,向所述茶渣培养基中接种有效活菌数为5×107cfu/g的混合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571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