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44970.4 | 申请日: | 2022-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92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 发明(设计)人: | 袁菲菲;朱丽丹;韩涛;顾纬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7;G06F111/1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费雅倩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壳体 耐久 试验 载荷 生成 方法 电子设备 | ||
1.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取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和理论雨流载荷谱;
建立差速器壳体有限元模型,获取将所述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最大的差速器壳体损伤值,以及将所述理论雨流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最大的差速器壳体损伤值;
进行变速箱台架试验,分别获取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和输入转速-时间函数,并根据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和输入转速-时间函数得到变速试验载荷谱,根据所述变速试验载荷谱分别计算实际扭矩分级载荷谱和实际雨流载荷谱;
判断以所述实际扭矩分级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对应的最大的实际差速器壳体损伤值是否满足不小于以所述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最大的差速器壳体损伤值,以及以所述实际雨流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最大的实际差速器壳体损伤值是否满足不小于以所述理论雨流载荷谱作为载荷输入时最大的差速器壳体损伤值,若至少一个不满足,则分别调整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和输入转速-时间函数上对应的特征点的数值,直至均满足;
根据调整后的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和输入转速-时间函数得到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取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和理论雨流载荷谱,包括:
根据整车参数、发动机参数和变速箱参数分别搭建驾驶工况模块、驾驶地形模块、发动机模块、驾驶员模块、变速箱模块和整车及轮胎模块,以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选择变速箱耐久驾驶工况,根据所述变速箱耐久驾驶工况对应的工况参数和道路参数利用所述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整车仿真;
根据整车仿真的数据计算得到整车动态载荷谱,根据所述整车动态载荷谱得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根据所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计算得到所述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和理论雨流载荷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计算得到所述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包括:
根据所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获取变速箱主减速齿的输入扭矩时间历程和转速时间历程;
根据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历程和转速时间历程计算得到每一个扭矩级别下对应的主减速齿的旋转圈数,根据所述旋转圈数得到所述理论扭矩分级载荷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计算得到所述理论雨流载荷谱,包括:
根据所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动态载荷谱获取主减速齿载荷时间历程;
将所述主减速齿载荷时间历程根据雨流计数法计算得到变速箱主减速齿的的理论雨流载荷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变速箱台架试验,分别获取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和输入转速-时间函数,包括:
确定变速箱在1档时能达到的峰值扭矩Tmax,以及所述变速箱的最低扭矩Tmin,确定台架输入的的最小转速Nmin和台架输入的最大转速Nmax;
根据所述最低扭矩Tmin和峰值扭矩Tmax在变速箱台架上进行对应的试验,以获得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根据所述最小转速Nmin和最大转速Nmax在变速箱台架上进行对应的试验,以获得所述输入转速-时间函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耐久试验载荷谱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低扭矩Tmin和峰值扭矩Tmax在变速箱台架上进行对应的试验,以获得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包括:
输入扭矩的初始值为所述最低扭矩Tmin,持续预设时间后,以扭矩上升的最大加速度上升至所述峰值扭矩Tmax,再将扭矩下降至所述最低扭矩Tmin,以生成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
对所述输入扭矩-时间函数进行1阶低通滤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4497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