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41771.8 | 申请日: | 2022-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67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夏瑾;夏牧黎;夏司晨;王泽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南生科茶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10 | 分类号: | A23F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221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接种 菌茶板壳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包括采用发酵茶制成的菌壳,以及与菌壳连接在一起的非发酵茶块。本发明可以使非发酵茶块与发酵茶制成的菌壳充分接触,便于非发酵茶块在自然条件下的一次发酵以及发酵茶的二次发酵,提升茶叶的口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属于茶叶饮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酵茶是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可以调节人体的血脂、血糖、加速人体消化,还能够促进人体消化,具有养胃、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在茶叶的发酵过程中不仅改变了颜色、香气,还改变了滋味口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一般来说,发酵愈少的茶,愈接近其本身原味,最突出的是苦涩味;反之,苦涩程度越来越低,口感也越来越醇和。
但是发酵茶的制作工艺通常包括渥堆发酵、汽蒸、接种、压制成形和发花等多道工序,在发酵过程除酶促作用外,还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因此不仅工艺复杂,发酵时间长,不能快速成形。以常见的砖茶为例,据申请人了解,1000克以上的砖茶更利于发酵,能够保证一定的厚度,厌氧菌也会发生作用,但发酵过程非常慢;而且为了便于批量运输,发酵茶在压制成形后,往往体积较大,重量也非常重,不方便随身携带和冲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随身携带、方便非发酵茶块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接种菌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包括采用发酵茶制成的菌壳,以及与菌壳连接在一起的非发酵茶块。
本发明通过发酵茶制成的菌壳提供发酵茶叶所需的各种酶和微生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在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非发酵茶块在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储藏发酵,即在一定期限内,成品茶叶在自然条件中,慢慢发酵,升华品质,保存越久越好喝。自然条件下的发酵包括发酵茶的二次发酵,以及非发酵茶的一次发酵,非发酵茶的一次发酵能够改善接种菌茶的滋味,但申请人的经验表明,发酵茶的二次发酵对于茶汤滋味的形成也十分关键。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发酵茶砖体积较大、不便于随身携带且发酵工艺复杂的缺陷,采用发酵茶制成的菌壳和非发酵茶块一起构成接种菌茶,使发酵茶和非发酵茶相接触(包括面接触、点接触或其他形式的接触方式),可以制成小包装从而便于携带,容易冲泡,而且能够利用少量发酵茶携带的酶和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对非发酵茶块进行发酵,改善非发酵茶的滋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接种菌茶具有不同的口感,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本发明中,菌壳可以采用板形或容器形,优选容器形,此时,非发酵茶块置入菌壳的容纳部内,可以使非发酵茶块与菌壳接触更充分,便于非发酵茶块在自然条件下的一次发酵以及发酵茶的二次发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菌壳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菌壳;2、非发酵茶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采用发酵茶制成的菌壳1,以及与菌壳1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非发酵茶块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南生科茶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南生科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417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