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蚕丝仿桃皮绒织物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33410.9 | 申请日: | 2022-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1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沈跃飞;沈月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纳斯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233 | 分类号: | D03D15/233;D03D13/00;D03D15/37;D02J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何京晶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蚕丝 仿桃皮绒 织物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蚕丝仿桃皮绒织物,通过利用加湿磨毛一体结构对蚕丝进行磨毛处理,可制备出棉型感的蚕丝纱线,并最终制得超柔手感的仿桃皮绒蚕丝织物;通过在加湿磨毛一体结构内设置砂轮来对蚕丝进行磨毛处理,在砂轮的内壁设置针孔,在砂轮的中空夹层内填充脱脂棉,磨毛处理时向中空夹层内注水使脱脂棉吸水,进而为磨毛过程中的蚕丝提供湿润的环境,可在避免磨毛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的同时,对磨毛过程产生的热量进行分散,确保了磨毛处理后蚕丝的质量及最终制得的织物的手感。通过上述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备简单、质量高、手感好的蚕丝仿桃皮绒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蚕丝仿桃皮绒织物。
背景技术
桃皮绒织物是由超细纤维组成的薄型织物,由于织物表面的绒短而密集,虽然肉眼几乎看不出绒毛但皮肤却能感知,因此织物的手感和外观更细腻。桃皮绒织物的开纤磨绒处理过程在其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但该过程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因此,桃皮绒织物整体的生产效率并不高。基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锦纶、涤纶等材料表面形成绒毛层来制备仿桃皮绒织物,但是现有的磨毛方法及应用的磨毛装置制得的纱线的质量不高,且容易在磨毛过程中对纱线进行损坏,致使最终得到的织物的手感受损。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210104238.3,公开日期为2022年5月6日,名称为“绒毛机及绒毛纱的制备工艺”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绒毛机及绒毛纱的制备工艺,上述制备工艺中涉及到的磨毛机构包括回转盘和具有第一贯穿通道的磨毛件,第一贯穿通道的内壁为磨砂表面,通过回转盘的转动可引导纱线贴着第一贯穿通道的内壁做圆周运动,以使纱线被磨毛。上述磨毛过程中,纱线与第一贯穿通道的内壁进行摩擦,易使内壁温度过高和出现静电,不仅会对设备产生损坏,还会影响纱线的质量。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21012077.1,公开日期为2017年3月22日,名称为“一种磨毛机”的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磨毛机,包括机架、进布辊组、传动辊组、磨毛辊组和出布辊组,传动辊组和磨毛辊组之间设有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设有朝向面料表面的出水口的加湿体、转动连接于加湿体内的转动体、与加湿体相连通的进水管、驱动转动体转动的驱动组件。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加湿装置对磨毛处理前的布料表面润湿,减少布料在磨毛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同时提升磨毛的质量。但对于吸水性较强的布料,应用上述装置进行磨毛处理时,由于布料表面浸润的水过多,磨毛过程不易进行,磨毛不充分;而对于吸水性弱的布料,无法对布料表面进行浸润,磨毛过程静电严重,因此,上述磨毛装置的适用性有限,且结构复杂。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为简易的磨毛装置用于蚕丝仿桃皮绒织物的制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蚕丝仿桃皮绒织物。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蚕丝仿桃皮绒织物,所述蚕丝仿桃皮绒织物通过将经过倍捻机加捻处理的蚕丝经磨毛处理后在织机上织造制得,所述磨毛处理通过加湿磨毛一体结构进行。
优选的,所述蚕丝仿桃皮绒织物的经纱密度为500~700根/10cm,纬纱密度为300~500根/10cm。
优选的,所述蚕丝仿桃皮绒织物的类型为平纹、斜纹及缎纹织物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蚕丝的线密度为10~24tex,所述蚕丝的捻度为500~1200捻/m。
具体地,所述蚕丝的磨毛处理过程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经倍捻机加捻后的蚕丝由贮纱盘引出后经过设置于所述贮纱盘一侧的加湿磨毛一体结构进行加湿磨毛处理后,再在超喂罗拉、往复导纱器及导纱罗拉的牵引下卷绕收集至纱筒上。
优选的,所述超喂罗拉的超喂率为50~80%。
优选的,所述加湿磨毛一体结构为砂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纳斯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纳斯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334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被动节能式小空间景观小品单元
- 下一篇:一种双层减震轿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