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09384.6 | 申请日: | 202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6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任俊彦;何勒铭;王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B06B1/06 | 分类号: | B06B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支撑 微机 超声 换能器 | ||
1.一种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由基本单元经拼接、延拓组成的平面阵列,包括:由基本单元全并联拼接形成的阵列,或者由若干个基本单元并联拼接形成的线阵阵元,再延拓形成的线阵列,或者由全并联阵列延拓形成的二维阵列;所述基本单元的结构包括压电叠层(1)、中性层(2)、支撑柱(3)和衬底(4);压电叠层自上而下包含一薄的上电极层(1-1)、压电层(1-2)与底电极层(1-3);中性层(2)在底电极层(1-3)下方,为压电叠层(1)提供支撑作用,并且,使得压电叠层(1)在受激产生应变时,压电叠层(1)与中性层(2)构成的复合薄膜的应变中性面处于中性层(2)内;支撑柱(3)位于中性层(2)下方,为中性层提供支撑;衬底(4)位于支撑柱(3)下方,为整体结构提供固定支撑;
所述压电叠层(1)的上电极层(1-1)与底电极层(1-3)构成电极对,用于压电层(1-2)上的电场、电荷、电压的施加与采集;其中,可以通过施加直流偏置电压,对压电叠层(1)进行静态控制;通过施加交流耦合信号,对压电叠层(1)进行动态激励;
所述基本单元的结构的周边外形为凸多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基本单元形状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是由一种形状的基本单元组合拼接形成的平面阵列结构;或者由不同形状的基本单元组合拼接形成的平面阵列结构;不同形状的基本单元的边长相互匹配,使不同单元之间边界紧密拼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是由单一形状的基本单元进行延拓排布形成的线阵列;或者由不同形状的基本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的线阵列,其中,边长相互匹配,使不同单元之间边界紧密拼接;或者再由这些线阵列进行周期延拓,形成的二维阵列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为离散的柱状结构,即在一个基本单元内,在衬底(4)和中性层(2)之间为离散的柱状结构;或者所述支撑柱(3)在基本单元内部为离散的柱状结构,在基本单元组合形成的阵列的边界处为条形边框结构,也称边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4)作为具有支撑和电连接作用的结构,采用无电路功能的裸晶圆,或者采用有电路功能的晶圆;
当衬底(4)是无电路功能的裸晶圆时,上方支撑柱(3)由裸晶圆通过自上而下的图案化工艺刻蚀形成,和衬底(4)形成一体化结构,或通过自下而上的淀积工艺,再刻蚀或剥离原有光刻胶图案形成衬底(4)上方的柱状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或6所述的基于支撑柱的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衬底(4)的表面、支撑柱(3)未占用位置处,设置静电电极层(5),静电电极层(5)与底电极层(1-3)构成一对电极对;通过引入静电力效应,与压电效应共同工作,进一步加强所述微机械超声换能器的灵敏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0938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