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MOF双曲超材料的SPR二氧化碳气体光纤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04555.6 | 申请日: | 2022-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4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周爱;徐明靖;李俊;刘佳欣;姚伟康;周麒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552 | 分类号: | G01N21/55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许美红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mof 双曲超 材料 spr 二氧化碳 气体 光纤 传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OF双曲超材料的SPR二氧化碳气体光纤传感器,包括光纤微结构和MOF双曲超材料层;光纤微结构包括单模光纤和在单模光纤上制作的长周期光纤光栅,MOF双曲超材料涂覆在长周期光纤光栅处,形成MOF双曲超材料层,共同构成传感区域,光纤传感头两端分别连接光源和光谱仪。本发明利用MOF构成双曲超材料,其较与人工超材料没有用于电子散射的内部界面,能量损失会远低于人工超材料;本发明利用MOF双曲超材料高面内电导率和弱层间范德华耦合导致强介电各向异性,能支持更大的波矢,局域场效果增加,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本发明利用MOF双曲超材料自身的多孔特性,能改善传感器对气体的吸附和脱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传感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MOF双曲超材料的SPR二氧化碳气体光纤传感器。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性成就时,对自然环境无节制地开发,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首当其冲的是过度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带来的温室效应,为了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工业生产的源头排放治理是急需的,一系列针对气体监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此类传感器在低浓度、快速响应、恶劣环境下进行气体监测显得吃力,基于光纤的气体传感器则因能有效克服这些难题,尤其是基于等离子体共振(SPR)原理的光纤传感器,受到密切关注。
双曲超材料是一种具有双曲型色散的各向异性很强的材料,当有效介电常数或磁导率主对角元素有一个与另外两个异号时,它能达到传统单轴晶体超高各向异性的极限。相较于传统材料,其材料色散能灵活调节,然而目前研究最多两种人工双曲超材料:金属/电介质多层周期结构,金属纳米线结构,其不同构成材料具有不同的晶体特性,在亚波长尺度上有序生长非常困难,并且会带来一定的能量损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MOF双曲超材料的SPR二氧化碳气体光纤传感器,相较于人工超材料,MOF自然双曲超材料不需要人工构造,结构包括金属离子、有机骨架和位于有机骨架中的周期性空气孔,没有用于电子散射的内部界面,能量损失会远低于人工超材料;同时,利用其高面内电导率和弱层间范德华耦合导致强介电各向异性,能支持更大的波矢;并得益于MOF材料的多孔性质,传感器对气体的吸附和脱附能力得到改善,传感灵敏度能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MOF双曲超材料的SPR二氧化碳气体光纤传感器,由光纤微结构和MOF双曲超材料层共同构成传感区域,光纤的两端分别设置光源和光谱仪,主要用于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光纤微结构由单模光纤和在单模光纤上制作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组成。
进一步,长周期光纤光栅可利用二氧化碳激光器刻蚀、飞秒激光刻蚀、相位掩模板紫外写入等方法制得。
进一步,单模光纤包层直径为125μm,芯径为8.3μm;所述长周期光纤光栅周期数20-60、周期300-700μm。
进一步,MOF双曲超材料为Cu-BTC等金属有机骨架;MOF结构包括金属离子、有机骨架和位于有机骨架中的周期性空气孔,属于一种自然双曲超材料;的MOF双曲超材料结构主要通过化学生长方法长在光纤表面,通过控制生长时间来调节材料层厚度。
进一步,MOF双曲超材料可通过电子掺杂MOF获得,表现为在某一波段范围内垂直和平行介电常数分量异号。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经由长周期光纤光栅将纤芯中传播的光激发到包层模,产生的倏逝波会渗透到MOF双曲超材料界面,引发超材料层中的自由电子产生表面等离子体波,当两者频率相等发生共振,界面处会出现衰减全反射的现象,出现SPR谐振谷。当外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处于不同浓度时,其进入到MOF孔中的折射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双曲超材料层表面激发的SPR波谷发生漂移,根据其漂移量对二氧化碳进行传感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045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