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载历史相关的数据驱动多尺度并发模拟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88984.9 | 申请日: | 202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6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何霁;郭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60/00 | 分类号: | G16C60/00;G06F30/23;G06F30/27;G06K9/62;G06F111/0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载 历史 相关 数据 驱动 尺度 并发 模拟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加载历史相关的数据驱动多尺度并发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线下阶段和线上阶段;
其中,线下阶段包括:
步骤S1.1:建立代表材料组织细观特征的RVE模型,计算其弹性力学响应;
步骤S1.2:根据RVE的弹性应变分布,计算积分点处的应变集中张量;
步骤S1.3:基于应变集中张量,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积分点划分集群;
步骤S1.4:通过格林函数和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集群相互作用张量分量;
线上阶段包括:
步骤S2.1:输入初始参考材料Lame常数和线下阶段生成的相互作用张量分量;
步骤S2.2:根据参考材料Lame常数以及线下阶段生成的相互作用张量分量,计算各个集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张量;
步骤S2.3: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求解Lippmann-Schwinger方程;
步骤S2.4:根据t+1时刻的集群平衡约束点计算RVE均质化Lame常数;
步骤S2.5:根据RVE均质化Lame常数更新参考材料Lame常数,重复步骤S2.2~步骤S2.4,直到RVE均质化Lame常数与参考材料Lame常数保持一致,得到t+1时刻最终的集群平衡约束点和RVE均质化应力;
步骤S2.6:将RVE的均质化应力返回宏观积分点,获得材料的宏微观力学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历史相关的数据驱动多尺度并发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包括:根据六种正交加载条件下的应变分布εm(x),计算积分点处的应变集中张量A(x);其中应变集中张量A(x)是联系宏观均质化应变εM和微观应变分布εm(x)的四阶张量,通过以下表达式计算:
εm(x)=A(x):ε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历史相关的数据驱动多尺度并发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3包括:
基于积分点的应变集中张量A(x),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RVE中的积分点划分集群,即完成以下关于应变集中张量的最小二乘优化过程:
其中,S代表最后的集群划分结果,SJ代表第J个集群,An代表第n个积分点的应变集中张量,代表第J个集群内所有积分点的平均应变集中张量,N为总共的集群数量,||A||代表任意二阶张量A的2范数,即A的各个元素平方和的1/2次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历史相关的数据驱动多尺度并发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4包括:
结合格林函数和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各个集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张量分量和其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Ω为RVE的体积,cI为第I个集群的体积分数,χI(x)为第I个集群的特征函数,Φ1和Φ2为格林函数中与参考材料本构无关的部分,在傅里叶空间中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ξ为傅里叶空间中的坐标向量,ξi是傅里叶空间中第i个方向的坐标,|ξ|为傅里叶空间坐标距离原点的距离,δij为Kronecker delta符号,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8898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举报信息和传播异构图的谣言检测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