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81252.7 | 申请日: | 202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0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马旭东;王健夫;王乐;刘井泽;张瑜;周仁杰;张人搏;仉天玺;李敬超;霍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41/06 | 分类号: | B24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 套筒 零件 磨削 夹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包括夹具主体,夹具主体包括底座和导向柱,导向柱上设置有多个分体柱,沿导向柱的轴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涨紧推拉杆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多个分体柱沿涨紧推拉杆的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涨紧滑动板通过连接件与涨紧推拉杆可活动地连接,且操作涨紧推拉杆沿涨紧推拉杆的轴向方向移动时,涨紧推拉杆可带动多个涨紧滑动板沿涨紧推拉杆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至涨紧位置,以及涨紧推拉杆可带动多个涨紧滑动板从涨紧位置沿涨紧推拉杆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至收纳位置。本发明的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能够适用于不同内径尺寸的薄壁套筒类零件,操作简单、装夹方便,提高了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薄壁件因其特殊的综合性能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和NVH领域;但薄壁件也因其壁厚较薄的特点,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变形,一些零件的硬度要求较高需要淬火处理,并进行磨削加工。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加工的装置,包括芯轴、顶盖和固定螺母;所述的芯轴为台阶轴,沿轴向分布的若干段中,第一段为装夹段,用于固连磨床;第二段外径大于被加工薄壁套筒类零件内径;第三段外径小于被加工薄壁套筒类零件内径,用于同轴安装被加工薄壁套筒类零件;第四段为螺纹杆,穿过顶盖中心通孔,采用固定螺母锁紧顶盖和芯轴;顶盖的外径大于被加工薄壁套筒类零件内径,与芯轴第二段共同作用轴向固定被加工薄壁套筒类零件。该装置所用芯轴的直径固定,只能应对相同内径的薄壁套筒的零件,当对不同内径的薄壁套筒加工时,需要更换芯轴和顶盖,装夹不方便,无法实现快速装夹,由于其结构限制无法实现对薄壁零件的高精加工,只能应用于低精度产品加工。故现有的磨削工装夹具存在装夹不方便、且难以满足高精薄壁零件精度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磨削工装夹具装夹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包括:夹具主体,夹具主体包括底座和导向柱,导向柱上设置有多个分体柱,沿导向柱的轴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涨紧推拉杆,涨紧推拉杆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多个分体柱沿涨紧推拉杆的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涨紧滑动板,涨紧滑动板为多个,多个涨紧滑动板通过连接件与涨紧推拉杆可活动地连接,且操作涨紧推拉杆沿涨紧推拉杆的轴向方向移动时,涨紧推拉杆可带动多个涨紧滑动板沿涨紧推拉杆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至涨紧位置,以及涨紧推拉杆可带动多个涨紧滑动板从涨紧位置沿涨紧推拉杆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至收纳位置。
进一步地,薄壁套筒类零件磨削夹具,包括:滑动轨道,滑动轨道为多个,多个滑动轨道沿底座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滑动轨道与多个涨紧滑动板一一对应地设置,部分的涨紧滑动板延伸至滑动轨道内,各涨紧滑动板通过滑动轨道在底座上可移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多个,各涨紧滑动板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各涨紧滑动板与对应的连接件可活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涨紧推拉杆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臂,多个连接臂与多个连接件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沿涨紧推拉杆的周向方向,相邻的两个分体柱之间形成限位槽,连接臂的一端穿过限位槽延伸至分体柱的外侧与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涨紧滑动板的中部设置有凸台,凸台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凸起,各连接凸起对应设置有一个连接件。
进一步地,多个连接凸起中的一个连接凸起与另一个连接凸起的结构不同地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连接凸起中的一个是连接凸耳,另一个是连接凸台,连接凸耳、连接凸台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部分的连接凸台延伸至滑动轨道内,连接凸台与滑动轨道相配合地设置,其中,滑动轨道的横截面呈T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812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