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77606.0 | 申请日: | 202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52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于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40 | 分类号: | A01G22/40;A01N65/42;A0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小豆 高产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该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如下:步骤一:选择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的田地作为种植地点,首先使用农耕器械对田地进行松土,松土的深度为30‑40厘米,松土结束后,在20‑30摄氏度的阳光下晾晒2‑4天,然后向田地中施加肥料,使用旋耕器械将泥土与施加的肥料完全混合,该种植方法首先对种植的田地进行提前处理,向内部补充充足的营养成分,使泥土肥沃,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且在豆种培育成豆苗的过程中,使用大棚单独培养,在后期豆苗生长的过程中,进行多次施肥并消毒,保证豆苗的壮硕,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产量,避免倒伏、生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赤豆、朱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荚果成熟时采收,晒干,收集种子备用,种子供食用,入药,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型细胞间隙。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玉米等旱田农作物产量十分不稳定,效益开始下降。为此,部分地区开始逐步种植红小豆,但是现有的种植方法比较落后,导致红小豆种植的时候产量较低,从而影响收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种植方法比较落后,导致红小豆产量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该红小豆高产种植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如下:
步骤一:选择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的田地作为种植地点,首先使用农耕器械对田地进行松土,松土的深度为30-40厘米,松土结束后,在20-30摄氏度的阳光下晾晒2-4天,然后向田地中施加肥料,使用旋耕器械将泥土与施加的肥料完全混合,然后对田地的边缘和中间进行开沟,将较大的土块进行破碎,完成后,等待播种;
步骤二:首先将待播种的红小豆倒入容器的内部,向容器的内部倒入过量的清水,撇去上层漂浮的红小豆,保留下层沉底的红小豆继续放置在清水中进行浸泡20-24小时,在浸泡的过程中,向清水中倒入少量的杀菌药剂和促发芽药物,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混合搅拌,当红小豆浸泡完成之后,取出并使用清水进行冲洗;
步骤三:将处理后的红小豆豆种放置在大棚中进行育苗,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控制在15-25摄氏度,相邻红小豆豆种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10厘米,每隔10-15小时对其进行喷洒一次营养液,直到红小豆豆种生长成豆苗;
步骤四:将生长好的豆苗移栽到种植田地中,相邻每两颗红小豆豆苗之间的距离为40-50厘米,种植好后,每隔1天对豆苗进行浇水一次,当豆苗生长到40-50厘米时,开始在每棵豆苗的旁边进行搭架,在豆苗开始长花苞的时候,进行第一次施肥,并对豆苗进行喷洒杀虫剂,当豆苗的花开始凋谢生长果实的时候,进行第二次施肥,并喷洒第二次杀虫剂,后期每周对豆苗浇一次水,当果实生长到外壳发黄,便可对红小豆进行收获。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在对田地施加肥料的时候,施加的肥料是氮肥、磷肥和钾肥,氮肥是氯化铵,10-20千克/亩,磷肥是过磷酸钙,15-25千克/亩,钾肥是硫酸钾,8-12千克/亩,施肥的方式是直接将氮肥、磷肥和钾肥先进行混合,混合后直接以固态的形式撒在田地的表面,并与泥土之间进行混合。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对整理好的田地进行开沟时,开沟的宽度为20-30厘米,开沟的深度在30-40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未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77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